,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九章 德育,教学目标,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原则和方法,运用德育模式进行分析,第九章 德育教学目标,1,一、德育的概念,1,、依据社会要求、德育规律,;,2,、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3,、培养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吗?,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一、德育的概念1、依据社会要求、德育规律;,2,二、德育的意义,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弱,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德育的意义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战略意,3,三、德育目标,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工作的出发点,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三、德育目标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4,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文明习惯养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民主法制,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5,四、德育内容,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四、德育内容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6,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7,五、德育过程,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教育者的德育活动应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五、德育过程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会化社会规,8,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9,4,、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受教育者,10,5,、德育过程的规律,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5、德育过程的规律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11,六、德育原则,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六、德育原则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2,七、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性,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七、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性,13,八、德育方法,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陶冶法,:创情境、受感染,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恰批评,八、德育方法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14,九、德育模式,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式,(行),。,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九、德育模式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15,(一)认知模式,【,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德育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德育方法:,两难困境法、道德冲突情境,(一)认知模式【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16,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作用。,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共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从发展心,17,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拒绝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18,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19,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准则取决于人物行为结果与自身的厉害关系,第一阶段(服从):,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高权力的惩罚。,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谓他成了一个坏人。,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00,美元,是药剂师要价太高,海因茨曾经提出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他们,20,第二阶段(利己):,社会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必须进行利益调适。,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就应该遵守规则。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狱的时候。,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如果他的妻子获救,就会活得更快乐,即使他被捕入狱服刑。,第二阶段(利己):,21,水平二:习俗水平。,特点:,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个人力图针对具体现象进行部分的逻辑运算。,阶段,3,: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好孩子定向),社会视角:,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他与别人分享的情感、期待等;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服从那些他与别人分享的利益,并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满足个人的期待,特别是来自朋友和家庭的期待。,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坏事,而他不是一名罪犯;,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做了好丈夫该做的事。,水平二:习俗水平。特点: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22,阶段,4,:社会系统和良知。(法律与秩序定向),社会视角:,个人能够采纳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超出与朋友和同伴的人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放在了社会的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理解。,道德判断:,行为正确就意味着做社会的法律所规定的事。如果人人为所欲为,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法律禁止偷窃,这是非法的。,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为了他的妻子 但仍然必须为所犯的罪行接受惩罚,并将自己所有的付给药剂师。,阶段4:社会系统和良知。(法律与秩序定向),2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阶段,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社会视角:,将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们基于平等的权利与社会机会自愿达到的契约性协议来调控。,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要考虑他人的权利。人们必须彼此达成协议,以确保所有人的权利。因为所有人都生而平等。,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阶段5:社会,24,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的行为。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拯救生命的价值高于尊重他人的财产权。,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其他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也要考虑他们生命的价值。,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25,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科尔伯格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上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观点,1,、德育的首要任务:,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2,、德育的,发展性原则,:儿童的道德发展有阶段性,德育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尽管不能跨越各个发展阶段,但儿童总是喜欢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因此要为儿童提供下一个阶段的模式,以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科尔伯格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上形成自,26,局限在于(主知学派的局限),1,、仅仅强调,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忽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道德品质不只是要具备道德认识,还要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使之成为习惯。,2,、过分强调儿童,道德判断力,的作用,忽视,道德行为的训练,。生活中可以看到儿童的言行不一,有时并非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有时儿童往往是在没有意识到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作出道德行为的,应把知和行统一起来。,3,、强调,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内容,的作用。,4,、排斥,道德习惯,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局限在于(主知学派的局限),27,认知模式的特色,1,、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2,、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3,、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认知模式的特色1、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28,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科尔伯格对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