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总结方法技巧,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1.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 度,缩小范围。,例1,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1,解析,突变体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其表现出了异常性状。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与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的性状相似,只能初步说明基因突变后的遗传效应是什么,而非抑制剂诱发引起了突变,即在使用抑制剂前已发生了突变。,答案,D,技巧总结,有些选择题的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可能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然后再结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白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2,2.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B,技巧总结,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涉及“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约占了选择题的一半。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虽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4,3.启用“对比思维”,用“已知”推导“未知”,采用先对比,后排除的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能剔除个别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例3,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5,解析,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量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数量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若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大多数种群的指数增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随着密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等,种群的增长速率势必降低,因此应选B。,答案,B,技巧总结,图表类试题,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纵向对比,或者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对于一些涉及新材料、新情境、新知识等内容的选择题,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6,4.几种常见的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认真审题,确定解题思路,由于高考注重对考生能力的培养,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审限定条件,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7,审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审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分析题干,排除干,扰。,(2)根据题型特点,利用不同方法。,淘汰排除法,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将备选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个淘汰,达到去伪存真,以获得正确的答案。,8,比较筛选法,将题目所提供的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具有,两种以上前提条件,或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直选法,对考查生物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推理法,做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有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进行步步逼近的逻辑推理,进而求得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常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和正确判断后,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9,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例4,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10,(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有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化学杀藻剂、生物修复系统,一般出题者都会依据这些关键词命制试题。(1)使用杀藻剂属于化学方法,只要我们回忆教材中有关化学杀虫剂的,11,缺点,即能推导出合适的答案。(2)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作答。(3)要明白这里只涉及藻类、大型挺水植物和鱼类三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然后再根据种间关系进行判断和推导。(4)可以根据(3)中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修复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进行作答。,如果能准确找到题目的关键词,点破题眼,也就能准确定位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知,本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态平衡破坏(污染)问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提取信息、定位知识及语言组织和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其实,关键词的寻找、题眼的识破、知,12,识点的定位有时是同时完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要从根源开始,减少氮、磷的排放量,增加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数量,化学治理存在着新污染问题等。分析试题给的材料,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消费者是鱼类,它们之间的生物关系有竞争和捕食两种。大型挺水植物可以与藻类发生竞争,同时吸收营养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经过修复的生态系统可重新趋于稳定。,答案,(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 大型挺水植物 消费者,(3)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4)吸收营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遮光,影响藻类生长并分泌次生代谢物抑制藻类生长 次生演替,13,技巧总结,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在做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也就是题眼,它会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能否准确找到关键词是正确解答的关键的一步。,2.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时,如果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连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就会答非所问了。要注意的是,一个试题常常考查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从近年高考看,如果一道大题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常常难度较大,需要进行深入地扩展和发散;如果一道大题考查多个知识点,常常难度不大,许多情况都是用教材上的原话作答。,14,例5,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15,(1)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含量。,(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3)015 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4)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解析,本题以坐标图为载体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内容。在新课标下有关植物这两大生理作用的考查,难度不大,考生只要能较好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结合题干和设问,从题干或者教材原话中组织答案,一般即能轻松作答。分析坐标图可知,,16,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结果乙幼苗的玻璃罩内CO,2,含量比甲低,说明乙植株固定CO,2,的能力比甲强。015 min,随着玻璃罩内CO,2,的不断消耗,植株释放O,2,的速率变慢;3045 min时,由于植株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因此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答案,(1)CO,2,(2)强 (3)减慢,(4)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17,技巧总结,3.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教材原话”中去寻找和组织。,从近年来试题命题情况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教材上相关内容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的词语、语句组合而成的。如果能具备这种“从教材原话和题干”中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解题就会很轻松。,4.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在数学、物理、生物试题的解答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就生物非选择题答案的组成来说,如果答案是一句话,这句话一般包括主语(名词)、过程、原因、结果;如果答案由几,18,句话组成,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如果我们采取:,结果(结论)原因题设(条件)进行推导,就容,易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反过来进行:题设,(条件)原因结果(结论)描述,就会得到比较,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答案。,例6,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比静,止时高。,实验过程:,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19,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等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实验前pH,6.1,6.1,6.1,实验后pH,5.9,5.6,5.3,请回答:,(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2)该实验的原理是,。,20,(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越大,,,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结论:,,从而验证以上假设。,(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人体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解析,实验假设的正确与否并不影响实验过程和结果,但实验假设的提出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某种现象所作出的一种解释,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科学依据的。要注意实验原理中知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