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第11页 / 共4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第13页 / 共42页
第14页 / 共42页
第15页 / 共42页
第16页 / 共42页
第17页 / 共42页
第18页 / 共42页
第19页 / 共42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断,1,虚 词 分 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人称代词(,吾、尔、汝(女),:第一、二、三、谦、敬,指示代词(,是、此、彼、兹,):近指、远指,疑问代词(,何、,奚、焉,):代人、代物、代处所,(,其、乃、且,),程度、范围、时间、语气、频率、谦敬,于、以、为、与,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假设、修饰,结构助词:之、所、者、然,语气助词:也、矣、焉、耳、乎,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到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则、以、而、若、且,虚 词 分 类代词人称代词(吾、尔、汝(女):,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3,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助词通娶,4,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真的,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5,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6,7,(,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投,诸,渤海之尾,焉放在句中等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盍(曷)放在句中等于何不,盍,不各言其志?,叵放在句中等于不可,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4.注意特殊现象,7(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8,(,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噫吁嘘,,危乎高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者也,也乎哉,也欤,(,3,),凝固现象(复音虚词、固定句式),如何、“无乃”、“何其”、“足以”,4.注意特殊现象,8(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虚词在全国卷中的考查一般以翻译题的形式出现,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译出的虚词 换,(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为”等。,(2)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替换。如句中的“于”一般要译为“在”,“之”一般要译为“的”。“之”“于”“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应的词替换。,虚词在全国卷中的考查一般以翻译题的形式出现,在翻译时,要,9,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分别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2),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翻译虚词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必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2.不必译出的虚词 删,10,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1,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2,【,技法小练,】,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技法小练】,13,(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译,:_,(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译,:_,(3),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译,:_,(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14,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2),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解析,(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做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做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做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指代“,(,被砍足,),这件事”。,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15,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玉璞。玉匠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他的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察看那块璞。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璧,于是将璧命名为“和氏之璧”。,参考译文,16,二、判断词性法,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词身兼两类词性,甚至是多类词性。只要能根据上下文语意的联系,确定这个词在几个句子中的词性不同,那么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不充当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二、判断词性法,17,【,技法小练,】,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1),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译文,:_,(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译文,:_,【技法小练】,18,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比打鸟雀更紧急些。”,解析,(1)“,之”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代词,还可以做助词,一般用作代词,此句中的“之”放在动词“见”之后做宾语,是代词,代指“求见的大臣”,;“,其”既可以做代词,也可以做副词,还可以做助词,一般用作代词,此句中的“其”为代词,做主语,代指“他们”。,(2)“,以”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还可以做助词,一般用作介词,此句中做动词,译为“认为”。“于”为介词,译为“比”。,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们,19,参考译文,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雀,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宋太祖更加生气了,拿起柱斧,(,用水晶制的小斧,),的柄打在大臣的嘴上,打掉了大臣的两颗牙齿,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那人,),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给大臣钱物用来抚慰他。,参考译文,20,三、同位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所以,“,以,”,也是。,“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三、同位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21,【,技法小练,】,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技法小练】,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