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第11页 / 共47页
第12页 / 共47页
第13页 / 共47页
第14页 / 共47页
第15页 / 共47页
第16页 / 共4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第18页 / 共47页
第19页 / 共47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十六章 陆王心学,第二十六章 陆王心学,1,第一节 王阳明的心学,一、明代的社会特点和思想状况,明初,摆脱了元代统治者残酷野蛮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又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因此,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相当迅速,科学文化也趋向繁荣,但明代的社会矛盾尖锐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节 王阳明的心学一、明代的社会特点和思想状况,2,土地兼并严重,如太湖流域,官田占14/15,全国官田占1/7,剥削相当沉重,“一亩官田大斗收,先将大斗送皇州”,因此,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尖锐。明建立后几十年,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到明末。,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行中书省,改为三司,废宰相,集权于皇帝,到中后期,皇帝无能,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如魏忠贤专权,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已经不能维护地主阶级内部统一了。,土地兼并严重,如太湖流域,官田占14/15,全国官田占1/,3,明的另一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增长,他虽还不能动摇封建制度,但对明中叶以后的思想界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明的另一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增长,他虽还不能动摇封建制,4,在明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程朱理学”。这时候的理学家没有创造,没有新意,在广泛的社会危机面前,伪善的道德统教,显得软弱无力,于是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以“心”作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以“心”代替“理”,企图“直捷明快”来说明对被统治阶级加强以封建道德为内容的思想统治的必要性,形成了新的官方哲学。,在明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程朱理学”。这时候的理学家没有创,5,反对“心学”的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罗钦顺、王廷相,从“心学”出发而走向异端的思想家是李贽。,反对“心学”的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罗钦顺、王廷相,从“心学”出发,6,二、王阳明与“心学”,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隐居绍兴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人称王阳明,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做过南京兵部尚书,曾广泛从事讲学和著述,门人编辑成阳明全书。,二、王阳明与“心学”,7,王阳明思想渊源来自陆九渊(11391192年)。陆,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今江西临川县人),人称象山先生,与朱熹同时代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其基本观点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即把人心看做世界的本源,或者把我和我的理性看作世界的本源,与朱熹把“理”看作本源相对立。陆的心指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也就是至善的道德观念,因此他在认识论上和修养方法上,主张“反省内求”即“保吾心之良”,自然会到达“万物皆备于我”,“六经皆我注脚”的境界。,王阳明思想渊源来自陆九渊(11391192年)。陆,字子静,8,朱、陆二人主张不同,二者之间便发生了争论。1175年,陆九渊、陆九龄和朱熹相会于信州鹅湖寺(今江西上饶),进行辨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龄作诗说明他的观点:,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朱、陆二人主张不同,二者之间便发生了争论。1175年,陆九渊,9,其意在宣扬“心”的作用,攻击朱为经作注释,烦琐支离,会转而陆沉。朱熹坚持自己的观点,攻击陆九渊兄弟“心”学“易简”。讨论了三天,不欢而散。三年之后,朱熹回诗一道:,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偈攜藜杖出塞谷,又枉蓝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诗中攻击陆氏空而无言。,其意在宣扬“心”的作用,攻击朱为经作注释,烦琐支离,会转而陆,10,可以看出,辨论的中心是“为学之方”,是“格物致知”,还是“反省内求”,朱熹的认识途径是“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氏认为“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以看出,辨论的中心是“为学之方”,是“格物致知”,还是“反,11,朱陆之辨,宋、元人皆“是朱非陆”,王阳明却为之翻案。这除社会原因外,与王阳明的经历也有关。明代,地主阶级及国家政权腐败,其中多数人,缺乏理想,没有原则,不顾本阶级的道德,“如病狂丧心之人”,而一些稍有眼光,为封建统治而出谋画策的“忠臣”却受到排挤、迫害。,朱陆之辨,宋、元人皆“是朱非陆”,王阳明却为之翻案。这除社会,12,“权奸”受重用,王阳明深感社会病人膏盲,戴锐遂上疏,请斥权阉,被刘谨逮捕,王阳明提了点不同看法,被贬贵州当驿丞,后来虽立有大功,却更遭忌恨,于是深感到必须加封建道德修养,原来的程朱理学繁琐,遂打出主观唯心主义旗帜。王阳明一生亲自镇压过两次农民起义,看到了广大群众同情起义军,深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必须以封建道德对人民实行“格心”,于是心学产生。其主要观点是:,“权奸”受重用,王阳明深感社会病人膏盲,戴锐遂上疏,请斥权阉,13,(一)世界观,1、“心外无物”,传习录下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又载:,“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这两面话,是“存在即是被感知”式的诡辨,按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一)世界观,14,2、心为宇宙中心,王阳明与学生的对话说:,“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2、心为宇宙中心,15,3、“天下一家”,“心外无物”与“心为宇宙中心”构成了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它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灵明,从此它认为“万物一体”,推论出社会意义,即“天下一家”。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什么是“天下一家”呢?就是“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山川鬼神鸟兽草木”,“有以幸之”,不得“利害相攻,忿怒相激”。这就是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归宿论证封建秩序。,3、“天下一家”,16,(二)认识论 “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指“良知”,即天生的德性,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这种良知是“不假外求”的,即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即“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行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二)认识论 “知行合一”,17,那么“行“是什么呢?它指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讨论的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践履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与实例活动的关系。王阳明认为二者是合一的,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相离。”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那么“行“是什么呢?它指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18,1、以知为行,把主观意念也说成是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意,即是行之始矣。,要害是把意念当作行,强以知为行,把主观的东西列入行的范围,将行主观化。这是错误的。,宣扬此的目的是希望把背离封建道观的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倒”。,1、以知为行,把主观意念也说成是行,19,2、把知行说成是互相交合,彼此融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仍然是以知为行。,2、把知行说成是互相交合,彼此融通。,20,3、把知到行看作是必然的趋势,王阳明宣扬“知行合一”说的目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须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3、把知到行看作是必然的趋势,21,这里说的很明白,“知行合一”就是为了把“不善”消灭在刚产生的一闪念中,这已不是探讨认识问题,纯是道德说教,为其道德修养论服务。到后来,他还怕“知行合一”引起人们争论,便不提“知行合一”,而专讲“致良知”了。,这里说的很明白,“知行合一”就是为了把“不善”消灭在刚产生的,22,(三)道德说教 “致良知”,“良知”是天生的德性,是不假外求的,但“私意”障碍着它的“充塞流行”,“物欲”也使它昏蔽,所以要使“良知”得以发现和流行,就得“破私意,灭物欲”、“胜私复理”,这就叫“致良知”。其实,这和“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是一样的,是一种封建道德的修养方法,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三)道德说教 “致良知”,23,“致良知”的方法是“敬义夹持”,和朱熹是一样用语,但解释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他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致良知”的方法是“敬义夹持”,和朱熹是一样用语,但解释和侧,24,所谓“磨上用功”就是要把功夫放在内心修养上。不过,“圣人心如明镜”不必再磨了,而“常人”有“私意气习”,“须痛加括磨一番”,这可以把“愚夫愚妇”的“邪思枉念”都“磨插”掉,很明显,他要达到“灭心中贼”的目的。,所谓“磨上用功”就是要把功夫放在内心修养上。不过,“圣人心如,25,总结:,在程朱理学遭到危机时,王阳明发展了陆象山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鼓吹“我的灵明是万物主宰”,磨括人心,以致良知,又鼓吹“知便是行”,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封建道德贯彻到一切领域,它是程朱理学的补充和发展。,总结:在程朱理学遭到危机时,王阳明发展了陆象山主观唯心主义思,26,但是,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端时,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事实果然如此,明末产生了“王学左派”,便从真理标准和“人性”两个问题上走向了王学反而。,但是,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端时,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事实果然,27,关于真理标准,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儒家的经书作标准的,王阳明却讲了“心外无理”,“我们灵明是万物主宰”,照这个逻辑推下去,是非标准就不是孔 孟之义,而是自我判断。王阳明没有得这样的结论,后来的李贽便如此了。,关于真理标准,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儒家的经书作标准的,王阳明却讲,28,关于“人性”问题,先秦争论人性善恶,张、程、朱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王阳明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人皆有良知,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是圣人”,他提出这种理论原是为了破心中贼,说常人都与圣人一样具有良知良能,可以通过教化以作圣人,但这个命题可以走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李贽就是这样作的。,关于“人性”问题,先秦争论人性善恶,张、程、朱提出“天地之性,29,所以,陆王心学也是历史的必然,是生活常青树上开出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从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走向陆王主观唯心主义,再经陆王左派至李贽和三大思想学之启蒙思潮,这是思想史发展的必然。,所以,陆王心学也是历史的必然,是生活常青树上开出的一朵不结果,30,第二节 李贽的思想,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先世从事商业和航海活动,父亲靠教书为生。他本人做过二十多年的小官,五十一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五十四岁辞官,七十六岁时,统治者以“敢倡乱学,惑世诬民”,之罪名,逮其入狱,他被迫自杀。,第二节 李贽的思想李贽(15271602),号卓吾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