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化学反应动力学分类,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宏观动力学,(,过程动力学,传递过程化学过程,),吸附动力学,表面反应动力学,脱附动力学,内扩散,化学动力学,外扩散,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内扩散外扩散,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活化动力学,失活动力学,宏观失活动力学,常见,本征动力学涵盖内容,稳(定)态动力学,瞬态动力学,1,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物种分析,(GC-MS等表征),网络结构判识,(反应图式),热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实验装置,测试方法与措施,催化剂性能考察、动力学测试区域、装置性能、实验技术、措施等,实验设计、实验安排、数据分析,动力学模型建立,动力学模型筛选/推导,参数优化估计,动力学模型检验,物理/化学准则检验,统计检验,应用检验,2,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建立步骤,(1),对反应过程的认识,(2),基本物料衡算关系,(3),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4),动力学图式的确定,(5),反应条件的确定,(6),实验设计,(7),实验数据处理,(8),动力学模型及参数估计,(9),动力学模型检验,3,2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2.1 催化剂基本组成及其催化特征,2.1.1,催化剂分类:,主要分为四类,类别,催化反应,实例,金属(导体),加氢、脱氢、裂解(少量用于氧化),Fe、Ni、Pt、Pd、Cu、Ag,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半导体),氧化、还原、脱氢、环化、脱硫(少量用于加氢),NiO、ZnO、CuO、MnO,2,、Cr,2,O,3,、Bi,2,O,3,、MoO,3,、WS,2,酸、碱,脱水、异构化、水解、聚合、裂解、烷基化,Al,2,O,3,、SiO,2,、MgO、H,2,SO,4,、NaOH、H,3,PO,4,、分子筛,过渡金属络合物,加成、氧化、聚合,PdCl,2,-CuCl,2,、TiCl,3,-Al(C,2,H,5,),3,4,良好的催化活性(尤指低温活性),良好的选择性,较长的使用寿命,适宜的物理织构(Sg、Vg、孔径分,布、活性组分分布、形状、尺寸),较强的抗毒能力,较高的机械强度(不易磨损、破碎),2.1.2,工业催化剂的使用要求,5,催化剂定义,参与反应,但反应前后的组成和特性不变,对正逆反应均等倍加速或减速,2.1.3,工业催化剂的性质和特点,催化剂性能,直接性能(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附加性能(强度、热稳定性和寿命等),6,7,2.1.4 催化剂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活性组分,金属类,半导体类,酸碱类,绝缘体类IIIV、IVA和VA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卤化物等,助催化剂(助剂),1,结构型助剂,作用:,增加主活性组分活性构造的稳定性和活性组分的比表面积,8,按作用机理分类:,(A)分隔(离)活性组分细小微晶高熔点、难还,原的氧化物比较适宜,(B)与活性组分作用生成高熔点的化合物或固(熔),体。如Fe,3,O,4,中加入少量的Al,2,O,3,(结构助剂),2,电子型助剂,K,2,O、Na,2,O不改变催化剂本性,但改变活性组分电子结构,从而使反应分子的化学吸附能力和反应活化能发生变化,3,扩散型助剂,改善催化剂孔结构(造孔剂)如分子筛中加入有机酸等(织构结构),9,4,毒化型助剂,毒化催化剂某些有害的活性中心,如为防止结焦,可加少量碱性物质毒化引起裂解生焦的酸性中心,载体,作用:,改变催化剂机械强度、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增大活性表面和提高适宜孔结构,提供活性中心减少催化剂活性组分用量,常见类型,(起稳定剂和分散剂的作用):Al,2,O,3,、MgO、硅胶、硅藻土等,抑制剂,(乙烯环氧化二氯乙烷的作用),10,2.1.5 催化剂制备与各制备过程的作用(目的,),1,原粉制备,催化剂使用 5个使用区域,原粉制备方法,(1)浸渍法载体放入活性组分溶液中(盐、碱、,酸等)浸渍,(2)共沉淀法,(3)(机械)混(共)合法,原料预处理原粉制备焙烧成型预活化销售,11,(4)沥滤法骨架催化剂制备。骨架Ni、骨架Co、,骨架Fe、骨架Cu。如Ni催化剂,将,含Ni和Al各50%的铝镍合金破碎、,过筛后用20%NaOH溶液溶解Al,,留下具有高比表面积的Ni,(5)其它方法:热熔融法、电解法、粘结剂法等,2,焙烧过程描述,焙烧目的,(A)稳定催化剂组成和活性使催化剂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稳定的活性,(B)使催化剂具有(保持)一定的晶型、粒度大小、孔结构和比表面积,12,(C)增强或减弱机械强度使催化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焙烧过程变化,(A)化学变化 eg.AgNO,3,Ag+1/2O,2,+NO,2,(B)催化剂结构变化,(C)颗粒变化(晶型转变等)eg.水软铝石转化为Al,2,O,3,(D)孔结构变化,13,3,成型,压缩成型(打片),挤出成型(挤条),转动成型(糖衣机),喷雾成型(喷雾干燥原理),其它成型方法(油中成型法、喷动成型、,蜂窝及纤维催化剂成型),14,2.2 吸附作用基本原理,2.2.1 工业多相催化反应历程(以固体催化,剂为例),动力学模型选定时应考虑的过程,目的是获得动力学方程,但应首先清晰研究过程的目的(本征、宏观),对催化过程的认识是必须的,而吸附是发生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基础。催化剂多孔介质,外表面积,多孔介质丰富的内部微孔。,例如Ag催化剂上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C,2,H,4,+O,2,C,2,H,4,O,深层氧化主要是生成CO和CO,2,,因而采用非多孔性介质即,尽量控制反应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以提高环氧乙烷的选择性。,15,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16,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外扩散反应组分由主体物流,内扩散反应组分由催化剂外表面,吸附反应组分在催化剂内表面活性中心上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附),表面化学反应,脱附产物,内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外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其中,步骤(3)、(4)和(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本征动力学),17,2.2.2,固体催化剂颗粒的主要结构参数,催化剂性能主要由活性、选择性和寿命组成,这些均与催化剂结构参数直接或间接联系(如分子筛选择性、寿命和内表面利用率等)。,主要结构参数:,比表面积、孔体积、孔体积(孔径)分布、固体密度、颗粒密度、孔隙率、孔内扩散描述的非特征参数曲节因子(迷宫因子),1,比表面积,Sg(m,2,/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多层吸附理论BET法测定。一般为51000 m,2,/g,18,2,孔体积(孔容积),Vg(m,3,/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微孔体积,测定:,(A)水煮法,(B)氦汞法,(B1)氦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占据的体积V,t,(B2)汞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微孔占据的,体积V,s,3,固体密度(真密度)不含微孔时的密度,固体质量 m,p,19,4,颗粒密度(假密度),注意与床层堆密度的区别,固体质量 m,p,5,颗粒孔隙率微孔所占总体积的分率,注意:床层空隙率,b,20,6,孔径分布测定,压汞法测大孔 1210,-8,m(即,r,1210,-8,m,100200 以上),氮吸附法测微孔 110,-9,m,r,210,-8,m,(即 10200)1 =10,-8,cm,21,2.2.3 多孔介质吸附脱附理论,1,吸附类别,物理吸附,(A)依靠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类似于蒸汽的凝结或气体的液化,无明显选择性,(B)多层吸附,(C)吸附热大致与被吸附组分的冷凝潜热相当 2.121 kJ/mol(0.55 kcal/mol),(D)吸附与脱附能快速达到平衡,可逆,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降低,22,化学吸附,(A)由固体表面与吸附分子间的化学键力所致,形成吸附化学键,产生表面活化络合物,(B)多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满后不再吸附(即吸附量有上限),(C)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当(同一数量级)21418 kJ/mol(5100 kcal/mol),(D)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23,物理与化学吸附对比,(1)物理吸附尽管能使物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但不改变活化能,因而,不是构成催化过程的主要原因;,(2)化学吸附因化学键的作用,使被吸附分子发生变化,更显活泼,性,是多相催化过程的主要原因;,(3)低温下以物理吸附为主,高温下以化学吸附为主。,24,2,影响吸附(脱附)速率的因素,吸附过程:A+A活性中心,脱附过程:A A+,表面覆盖度(组分吸附速率):,空位率:,单一组分吸附时:,多组分吸附时:,25,1,影响吸附速率因素,(A),与吸附分子对表面的碰撞数成正比,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率越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压成正比,p,A,A气体分压;,m,A,A气体分子量;,k,B,Boltzmann常数;,T,温度 K,(B),与吸附分子碰撞在空吸附位(自由表面)上的几率成正比,。其为覆盖率的函数,26,(C),与吸附活化能成指数关系。占有高于吸附吸附活化能Ea的那些分子才能被吸附,它们在全部气体分子中所占分率为,EXP(-Ea/RT),(有效分率),吸附速率,按化学反应,A+A,凝聚系数,代表具有能量超过,E,a,的分子撞击在空吸附位上而被吸附的几率,27,2,影响脱附速率因素,(A),与已经吸附了气体分子的吸附位占总吸附位的分率成正比。此为覆盖率的函数,(B),与脱附活化能,E,d,呈指数关系。而,E,d,与,A,有关,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率越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压成正比。,脱附速率,28,按化学反应,A,A+,净吸附速率,吸附热,E,d,=,E,a,+,c,。,多数化学反应为放热过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c,为负值,29,3,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量的确定),吸附平衡时,r=0,吸附平衡常数,E,a,和,E,d,确定困难,有多种模型。,K,A,(吸附平衡常数)表征固体表面对气体分子吸附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吸附特征值,与温度的关系为(一般,Q,C,0),30,基于对,Q,C,的不同处理,得出不同吸附模型(实际为,E,a,和,E,d,与,A,的关系)。,在温度恒定时,达到吸附平衡条件下,吸附量(常以体积计)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叫等温吸附线。尚有:等压吸附线和吸附等容(量)线。,吸附量:,等温吸附模型,(A),理想吸附(langmuir)均匀表面吸附理论:,Q,C,、E,a,和,E,d,恒定,(B),真实吸附模型(不均匀表面吸附模型),31,B1 Temkin(焦姆金)线性关系,E,a,=E,a,0,+,A,E,d,=E,d,0,-,A,Q,c,=Q,c,0,-,A,B2 Freundlich(弗朗得里希)对数关系,E,a,=E,a,0,+,ln,A,E,d,=E,d,0,-,ln,A,Q,c,=Q,c,0,-fln,A,32,4 均匀表面吸附理论(Langmuir模型),理想吸附模型/均匀表面吸附模型,基本假定:,1,吸附剂表面均一。即,整个催化剂表面具有均匀的吸附能力。,2,吸附和脱附活化能与表面吸附的程度无关(,E,a,和,E,d,恒定),3,单分子层吸附(每个活性中心仅能吸附一个气体分子),4,被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NOTE,:,吸附和脱附在一定条件下可达平衡,33,(A),单分子吸附,吸附速率:,r,a,=,k,a,p,A,V,脱附速率:,r,d,=,k,d,A,净吸附速率:,r,=,r,a,r,d,=,k,a,p,A,V,k,d,A,而:,A,V,1,V,1-,A,r,=,k,a,p,A,(,1-,A,),k,d,A,吸附,平衡时:,r,=0,吸附平衡分压,34,(B),单分子解离吸附,吸附速率:,r,a,=,k,a,p,A,V,2,脱附速率:,r,d,=,k,d,A,2,净吸附速率:,r,=,r,a,r,d,=,k,a,p,A,V,2,k,d,A,2,而:,A,V,1,V,1-,A,r,=,k,a,p,A,(,1-,A,),2,k,d,A,2,吸附,平衡时:,r,=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