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实践启示,授课人:XXX,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与乡村互动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党领导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党的乡村组织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核心,其功能体现在国家向度的政治引领、社会向度的服务引领和自身向度的组织引领。当前对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内容集中于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内涵阐释、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等方面;,二是研究方法包括政党中心主义、“国家政党社会”互动论等,代表性观点有政党下乡、嵌入式整合、乡村善治与“三治结合”、使命型政党、将政党带进来、政党引领社会、党建引领地方治理;,三是研究时段集中于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以来,对于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党领导乡村治理缺乏历史的梳理和经验总结。精准扶贫的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成新时代党领导乡村治理的背景和起点。,前 言,PREFACE,目录,01 /,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02 /,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经验,03 /,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实践启示,04 /,完善党对乡村治理领导的对策建议,05 /,结论与讨论,第一部分,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建党,100,年来,党领导亿万农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道路。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关键节点”理论,将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渗透与动员(,1921.7,1949.9,),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逐渐将其活动范围延伸于乡村,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并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村成为这一时期的革命重心。,1,建立党的乡村支部,为党领导乡村治理奠定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3,年,8,月,李大钊动员弓仲韬,在河北省安平县成立“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1925,年,1,月,中共四大确定党的基层组织为支部,支部制度正式确立。,2,党在领导农村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乡村自治思想,“大革命”时期,党逐渐认识到要获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有组织、持久的群众运动。,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指出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是国民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应探索“实行都市和乡村自治”。可见,党在领导农民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乡村自治”思想。,3,党领导农民建设乡村政权,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推进乡村自治,“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中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首先,建设苏维埃政权。“大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乡村自治,为建设苏维埃政权提供经验。其次,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即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最后,开展民主选举,推进乡村自治。,4,党领导农民扩大乡村自治实践,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党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一方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并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颁布乡村自治的政策和法令,领导农民扩大乡村自治实践。,5,党领导探索乡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党继续主张基层群众自治,领导各解放区民众,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建设基层政权。一方面,颁布党领导乡村自治的新政策。另一方面,党通过领导土地改革,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整合和汲取(,1949.9,1978.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步在乡村建立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将农村社会整合进入统一的现代国家建设进程。,删除色块后有图片,1,党领导农民恢复乡村治理秩序,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派出工作队,凭借外派党员的行政式领导机制,对乡村进行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整合。其一,党领导农民完成清匪反霸,为党领导乡村治理提供稳定的秩序基础。,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其二,逐渐以乡镇政权替代工作队,建立制度化的乡村治理体系。,2,党领导工农群众建设人民公社体制,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底,全国建立,26000,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人民公社,分散的农民实现高度组织化。,1960,年,11,月,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强调“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稳定“党政合一、政社合一、三级核算”的乡村治理结构。,(三)改革开放时期的赋权和放活(,1978.12,2002.10,),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代化建设随之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开展必要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1,党领导农民建立乡镇政权,替代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乡村的经济基础,酝酿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逐渐形成,县的治理自主性更加突出,乡作为县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政务,指导村民开展自治活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载体。,改革,乡镇政权,2,党领导农民探索并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撬动了乡村社会的系列变革,呼唤更适应家庭经营生产形式的治理方式。,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基本功能,即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经过系统性的实践调研和理论论证,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得到国家法律的正式确认。,村民自治制度,3,调整党的乡村组织建设,巩固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伴随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乡镇政权的建立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党支部逐渐由建在生产单位改为建在行政村。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推动着乡村治理的变革,党对乡村治理的有效领导,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党的乡村组织的加强和改进,夯实了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改善了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保证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平稳有序地迈入新世纪。,(四)科学发展新时期的统筹和赋能(,2002.11,2012.10,),在城市化加速、农村空心化加剧的背景下,取消农业税,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以党的领导挤压乡村治理真空。,1,坚持城乡统筹,改进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的战略方法,要求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2004,年至,2012,年,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三农”问题,制定颁布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乡村治理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农村、农业、农民的角度综合施治。因此,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在确保治理有效的基础上,具有更多的统筹城乡、服务发展的功能。,2,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大确定“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财政开始以农业补贴的方式,承担乡村治理的成本。党领导乡村治理,由维护乡村治理秩序、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转为以推动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依托公共财政制度,合理配置国家为乡村提供的资源,以治理为支点,撬动乡村的发展活力。,3,确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农业税取消后,村民自治逐渐从行政中脱嵌,但并没有真正落地运行。因此,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关键问题,在于从国家和乡村社会两个层面,重塑乡村组织体系,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乡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维持和治理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确保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领导(,2012.11,至今),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内容更加丰富,提出并探索以党的乡村组织为核心,社会、市场、农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新时代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总方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根基的乡村治理,也必须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党领导乡村治理,需要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嵌入作用,强调以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要提高国家政策在乡村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育乡村社会的内生治理能力。,2,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探索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党的十八大之后,乡村开始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打通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乡村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两票制”“一肩挑”“一制三化”“联村党支部”等解决村“两委”冲突或党支部软弱涣散的典型实践模式应运而生。为了实现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中央提出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的制度设计。“一肩挑”是在乡村振兴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加强党在乡村的全面领导,推动乡村社会的新一轮整合,避免乡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冲突和推诿,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分配,提高乡村治理的运行效率。,第二部分,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经验,党领导乡村治理,取决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取决于党的性质和宗旨,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贯穿于中国现代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创新的历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思想和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思想武器。党领导乡村治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乡村治理具体实践条件相结合。其二,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的章程和制度、乡村治理规约,共同确保党领导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有效保障农民平等的政治身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目标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党领导乡村治理遵循“党的领导乡村治理国家建设”的基本逻辑。党领导乡村治理,不仅奠定了国家的秩序基础,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具有国家建设的目标性;国家建设目标依托乡村治理体制向乡村社会渗透。,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逐渐实现对乡村的全面领导,引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探索党领导下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模式。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既要激活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又要将国家能力成功转化为乡村治理能力,因此,政党成为调节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力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三)党的乡村组织建设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乡村有效治理的根本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党的乡村组织单元与乡村治理单元的一致性,是党领导乡村治理、完善党的乡村组织建设的核心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农村,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普遍建立党支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巩固乡村党支部。党领导乡村治理与党的乡村组织建设相辅相成,即党的乡村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的提升,乡村治理的提升促进党的乡村组织建设。党通过乡村组织的建设与巩固,不仅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农民,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四)以农民为中心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宗旨与秘诀,党领导乡村治理,始终坚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