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宗旨,原则。,2、彰明美德。,3、使天下人去旧更新。,4、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自己,他人,共同,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译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然后就有了志向,有了志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处,安处然后才能精思熟虑,精思熟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那就接近到正确思想了。,止,定,静,安,虑,得,最高境界,目标,志向,道,静心,安处,思虑,收获,本,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先管理好他的家;想要管理好家的人,先修养好他的品行;想要修养好品行,先端正他的心性;想要端正心性,先让他的心意虔诚;想要心意虔诚,先求得知识。求得知识,在于探求事物的原理。,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二段分析:,译文,所谓使他的心意诚恳,(就是)不能自欺,像厌恶臭气,喜好彩色,这就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会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独处的时候做些不道德的事,没什么做不出来,看到了君子后,遮遮掩掩,想掩盖他的不道德行为,又要显露他的善行。别人看待你,就像看见自己的肝肺一样,(你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要诚恳,与外部的言行表现一致,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使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解读】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慎独,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正面论述),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反而论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第三段分析:,译文,所谓修养品行在于端正心性,(说的是)心存愤怒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恐惧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忧患就不能端正心性。用心不在这些事上,(对这些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什么都不在乎味道(就能端正心性了)。这就是修养品行在于端正他的心性(的正确做法)了。,【读解】,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内心不在乎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味,则可正心。,反面论述,正面论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四段分析,:,【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反面论述,正面论述,引用论证,【读解】,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家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第五段分析:,【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正面论述,演绎推理,正反事例,正反结合论述,【读解】,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第六段分析:,【译文】,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第六段的观点,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读解】,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