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玉米小斑病-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发病较轻。病菌主要危害,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分为三种,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感病型,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感病型,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抗病型,玉米小斑病,病原,无性态为玉蜀泰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adis),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玉米小斑病-病害循环,初侵染: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解的病残体。,传播与发病:越冬病菌分生孢子芽管气孔/表皮侵入,再侵染:典型的小斑病病斑一旦遇到潮湿条件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又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关系。,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在同一植株的不同生育期或不同叶位对小斑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限制小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温湿度和降雨量。,栽培管理,:凡是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利于小斑病的发生。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生产中实施轮作和适期早播都会减轻病害的发生。,玉米小斑病-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药剂防治:40%克瘟散、50%敌菌灵、75%百菌清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d喷1次,连续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