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第11页 / 共48页
第12页 / 共48页
第13页 / 共48页
第14页 / 共48页
第15页 / 共48页
第16页 / 共48页
第17页 / 共4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第19页 / 共48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开展与教育,主讲教师:蒋晓虹 副教授,临沂师范学院 教育与管理科学系,精品课,心理学,课程主页::/,第一节 品德概述,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那么的总和,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固心理特征。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局部,是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偶尔的道德行为不是品德,品德具有两个根本特征,第一,以道德观念为根底,做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第二,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二道德与品德的联系和区别,1、道德与品德的联系,2、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标准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道德的局部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影响较大的看法是将其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那么及其意义的认识。,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可以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完成道德任务到达道德目的的手段。,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形成,一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标准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外表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二)认同,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他人相接受,其本质就是对于典范的模仿、认同越强烈,对典范的模仿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决性,二、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的道德标准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根本原那么,人们坚信它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预先决定了人的行动,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坚决性和一贯 性。,道德信念表现为,1、相信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形成了坚决的道德观点,并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接受新的道德知识;,2、将道德信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身体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3、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与道德信念相关的道德行为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4、因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三、品德形成的开端与根本条件,一品德形成的开端,品德教育的十六字方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品德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具体从何入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化等条件而灵活决定。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要素都得到开展,形成道德信念。,二形成道德信念的条件,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第二,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节 青少年品德的开展,一、道德开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开展阶段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那么。,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两对对偶故事。,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对:,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快乐,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开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开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那么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从他律到自律是贯穿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开展理论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开展的水平。,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创造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的本钱。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恳求药剂师廉价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创造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经过多年实证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开展理论,并创造了一些很值得重视的道德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开展理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又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定的。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对的,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错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判断善恶时,根据行为是否有满足自己或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不注意行为的客观结果。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水平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群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总是尽量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为坏。,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标准,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把标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标准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那么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标准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标准与法律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那么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柯尔伯格提出三种类型的道德两难问题:,1、假设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假想的情境提出问题,如“海因兹偷药的问题便是。,2、以内容为主的问题。这类问题以某一学科中的资料为依据,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向日本广岛掷原子弹的问题,是依据美国历史的教材。这类问题可以引发超越时空的道德问题的讨论。,3、真实的或实际的问题。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也是涉及情感的问题。如“学生考试该不该作弊?“我应该告诉老师我的朋友在考试中作弊吗?,柯尔伯格认为,不管选用哪一类问题,教师都必须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科尔伯格将道德两难问题的提问方法区分为根底阶段提问法和深入阶段提问法,根底阶段提问法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提问,1、突出道德问题的提问,2、提出“为什么的问题,3、使原来的道德问题复杂化的提问,4、防止学生回避实质性道德问题,深层阶段提问法通常有以下四种,1、多侧面提问法,1澄清询问 2特殊问题询问,3问题之间的询问 4角色转换询问,5普遍结果询问,2、强调较高阶段观点的提问法,3、澄清与概括提问法,4、角色承担提问法,“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对道德讨论法的补充,“公正团体的核心是民主管理,案例分析,如何处理学生中发生的偷窃行为,二、社会学习论,一何谓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采用学习理论中的原理原那么解释个人及社会的行为的理论。这个理论于1968年经班杜拉倡导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发现,用它来解释道德行为、人格等的形成有相当大的说服力,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典范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对于新的社会行为的形成比“通过反响结果进行的学习更为有效。,二典范呈现的形式和特点对观察学习效果的影响,1、真实的典范,2、符号性典范,3、内隐的典范,4、分步展现典范行为,5、边示范边讲评,典范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典范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典范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典范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根本的条件。“可望而不可及其影响社会受到限制。,第四,典范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性,即学习者相信典范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第五,典范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三、国内关于品德开展的研究,一品德开展阶段的跨文化研究,二关于品德开展的新探索,第四节,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的特征,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过错行为具有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易受性等特点。,不良品德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二、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的转化过程,一醒悟阶段,二转变阶段,三自新阶段,三、矫正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重视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的恢复和培养,形成正确的选项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增强抗诱惑力稳固新的行为习惯,正确把握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奖励与惩罚的运用,思考与练习,一、解释以下概念,品德、道德、道德信念、态度的构成、品德的心理结构、,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社会学习论、不良品德,二、概念与原理的解释和运用,1、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开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