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版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资料,语文苏版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资料,2,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2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3,博山寺,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万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3博山寺,4,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本词背景,4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朗读课文,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读课文,6,译文,【,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6译文【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7,整体感悟,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一副斯文的样子。,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7整体感悟,8,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8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9,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9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10,“,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10“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是极有概,11,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11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12,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12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13,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13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14,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14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15,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15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