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浙江中医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神 志 病 科,吕 莉 君,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浙江中医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中医心理学,2,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返回,中医心理学2 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心理学,4,(,1,)远古时代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是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2,)祝由术在中国古代医书中的,记载,“,祝,”,者咒也,以言告神祈福;,“,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究其实质,乃我国古代的一种,精神疗法,。,祝由术在古代又被称为巫术,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返回,中医心理学4(1)远古时代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中医心理学,5,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返回,中医心理学5 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中医心理学,6,一、,精气血与神论,四、,五脏情志论,三、,心主神明论,二、,形神合一论,中医心理学6一、精气血与神论四、五脏情志论三、心主神明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的产生需以精气血为本,(2),神的活动需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一、,精气血与神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的产生需以精气血为本一、精气血与神,中医心理学,8,二,.,形神合一论,1.,形神的概念,返回,中医心理学8二.形神合一论返回,中医心理学,9,形神概念,形,:指形质、形体、形态,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返回,神本于形 神依附形 神为形之主,二,.,形神合一论,中医心理学9形神概念形:指形质、形体、形态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中医心理学,10,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狭义之神专指人的心理活动,心主持人的心理活动。,“心”是一个功能系统,它包括心血管、中枢等系统。,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下一页,三,.,心主神明论,灵枢,邪客,:“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中医心理学10狭义之神专指人的心理活动,心主持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心理学,11,1.,七情的涵义,(,1,),黄帝内经,素问,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2,),五志指喜、怒、忧、思、恐,情志活动具有两极性,(,3,)七情过激导致疾病,返回,四,.,五脏情志论,中医心理学11 1.七情的涵义 返回四.五脏情志论,中医心理学,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医门法律,:,“,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谓五志唯心所使也,”,。,返回,2.,情志与五脏,中医心理学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中医心理学,13,3.,情志病及情志变动的原因,情志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情绪的性质这三方面。,千金要方,养生序,中说:,“,才所不逮强思之,伤也;,深忧重恙,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中医心理学133.情志病及情志变动的原因,中医心理学,14,七情内伤是主要病因,下一页,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疠气等),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中医心理学14七情内伤是主要病因下一页 陈无,中医心理学,15,(,1,)不同性质的情志变化可引起不同性质的脏腑机能变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聚。,(,2,)情志变化反应强度超出人体调节范围是逐渐致病。,返回,中医心理学15 (1)不同性质的情志变化可引起不同,中医心理学,16,1.,情志变动必,“,有物相感,”,2.,情志变动的,个体内部因素,返回,中医心理学161.情志变动必“有物相感”返回,中医心理学,17,(,1,)个体欲望,(,2,),性格特征,灵枢,本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使,“,悔怒不起,”,素问,经脉别论,说:,“,有所惊恐,喘出黔子肺,淫气伤心,,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返回,中医心理学17(1)个体欲望 返回,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观(气质性格观),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观(气质性格观),中医心理学,19,张景岳论及气质时曾说:,“,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夫不辨者常,不常者变也,人之气质有常变,医之治病有常变,”,返回,中医心理学19 张景岳论及气质时曾说:“脏气各有强弱,,中医心理学,20,1.,中医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体质因素,2.,人体随着,形体的变化,,也表现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返回,中医心理学201.中医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体质因素返回,中医心理学,21,(,1,),按阴阳多少分类,(,2,),按五行属性分类,(,3,),“,五态人,”,与,“,五行人,”,的,关系,(,4,),其他分类,返回,中医心理学21(1)按阴阳多少分类 返回,中医心理学,22,根据阴阳的盛衰分为三阴三,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故称之,“,五态人,”,。,因人施治,返回,中医心理学22根据阴阳的盛衰分为三阴三返回,中医心理学,23,“,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太阳之人,多阳而少(无)阴,”,、,“,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中医心理学23 “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木形之人,其“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土形之人,其“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火形之人,其“赤色,锐面小头,肩背肉满,小手足;金形之人,其“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水形之人,其“黑色,面不平,大头,小肩,大腹。,返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返回,中医心理学,25,太阴型,“,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其状黯黯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内向。,返回,中医心理学25太阴型 “贪而不仁,下齐湛湛,,中医心理学,26,太阳型,“,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少信,”,、,“,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轩轩储储,反身折腘,”,。,返回,中医心理学26太阳型 “居处于于”,“好言,中医心理学,27,少阳型,“,好为外交,而不内附,”,“,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灵枢,行针,:,“,多阳者多喜,多朋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则阳多阴少的太阳之人、少阳之人的情志特点为常心情喜悦,少有恼怒不快,若有也很易缓解。,返回,中医心理学27少阳型 “好为外交,而不内,中医心理学,28,阴阳和平型,“,居处安静,无为俱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顒顒然;愉愉然,豆豆然,返回,中医心理学28阴阳和平型 “居处安静,无为俱,中医心理学,29,1.,针灸治疗时有一定的,规律,2.,指出五态人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诊治原则,3.,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季节适应性,返回,中医心理学291.针灸治疗时有一定的规律返回,中医心理学,30,治疗篇,“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华 佗,中医心理学30治疗篇华 佗,中医心理学,31,张仲景与心身调理,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附体,”,一般,。,中医心理学31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首先提出“脏躁”病,中医心理学,32,王叔和,著述,脉经,,撰写,伤寒论,,在对脉诊的研究中,他发现了许多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应,如,脉经,卷四有脉,“,滑者鬼痊,”,,,“,浮洪大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癫病,”,等。,返回,中医心理学32王叔和著述脉经,撰写伤寒论,在对脉诊的,中医心理学,33,孙思邈,千金要方,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中医心理学33孙思邈 千金要方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中医心理学,34,刘完素与五志化热,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进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中医心理学34刘完素与五志化热 刘完素以倡“火热,中医心理学,35,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中医心理学35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张介宾在类经,现在及未来,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标志中医心理学不再只是中医心理学思想或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确立。,国家中管局神志病专业成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情志病分会的成立,我科的成长,现在及未来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标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