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测量,第一节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概述,一、学生思想品德的概念与结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依据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包括法制)和道德规范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由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1.知、情、意、行四因素说,2.四项意识说,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四个意识因素构成,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互相影响但不互相决定,影响方式不一:政治是直接的,道德是间接的,世界观更为间接,影响顺序不同:道德意识先于政治意识,影响的三个阶段:以道德意识为主,从道德意识向政治意识影响过度,以政治意识为主,3.基本维度说,从人的社会适应说来研究思想道德品德结构,从动态发展的观念去考察,强调多维、基本维(层次性和融合性)。,结构:本能和生理冲动 气质 性格 伦理观念 人生信念,4.三环结构说,以世界观为核心,品德心理要素环、品德个性倾向环和品德能力环三方面有机结合,5.三维结构说,从系统论来理解:认为一切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心理能力三者的有机统一整体。,6.三断面结构说,品德结构分为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1)生成结构: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2)执行结构: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3)定型结构:个体能具有稳定的品德的心理结构,上述结构与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时,就形成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思想基础,、,依据,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深化,交融,内部动力,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支配,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他律、自律、自由,两个转化,(1)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受教育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2)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2.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阶段(大约2 5岁),权威阶段(大约6 8、9岁),可逆性阶段(大约8、910岁),公正阶段(大约1112岁),科尔伯格的观点,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1)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特征,处于自律道德发展阶段,道德情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进一步发展,道德动机:由服从向独立发展;从具体的近景动机向抽象的远景动机发展;开始产生道德动机冲突,但不强烈,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明显增强,还离不开外部检查和监督,道德观念影响源主要是其家长和教师的道德观念,(2)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特征,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自我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道德品质在发展中,世界观开始萌芽,逐步能用道德信念自觉调节行为;,自我意识高涨,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同时表现出动荡性,(3)高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特征,道德品质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确立价值观、人生观,提高道德自治能力,第二节 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一、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可能性,1.困难性,思想品德涵盖范围广,学生行为表现空间大,思想品德行为存在内隐与外显的不一致性,2.可能性,测评对象客观存在,有些内涵不可直接测量,但可间接测量,二、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质量的提高,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1)描述评定功能,(2)发展差异区分功能,(3)反馈功能,(4)教育功能,(5)预测功能,4.有助于学校德育改革,三、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有序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可行性原则,8.规范化原则,第三节 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一、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内容,评价结构,评价内容,政治素质测评,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和行为,思想素质测评,(本质要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测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等,法纪素质测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组织纪律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坚持民主、遵守和维护法律、遵守组织纪律的行为素质,心理素质测评,与道德评价及道德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心理特征,二、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方法,1.操行评语法,比较下列两条评语,说说操行评语法的优点与不足,(甲),“,该生思想要求进步,有较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愿为班级做好事,性格内向,上进心强,学习方法不得当,望今后变得更开朗些,做个诚实活泼的中学生。,”,(操行等级 下),(乙),“,该生思想要求进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时上课溜号,望今后更加注意,对班级活动再主动些。,”,(操行等级 优),运用操行评语法,需注意:,评价人员必须深入透彻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应把学生放到时代背景下去评价,在客观评价中,既要有正确的引导,更要有善意的劝慰,以一种谈心式口吻去达成共识,要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实行评语反馈,若有条件,组织教师研究与建立操行评语档案库,2.操行加减评分法,优点,把被评对象的思想品德评判转化为数量评分,对每条操行的评判有统一的、具体的、差别明显的等级标准,评分结果比较客观,可以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在各个方面、各个方向上的行为变化,且所获得的总评结果为分数形式,可以进行直接比较,分辨性和具体性大大增强了,保证德育工作和德育管理及时获得信息,及时施教,缺点,评价分值难以科学、合理;,偏重行为评价,忽视道德意识和思想动机;,加分减分相抵,容易掩盖某些缺点和优点;,使用不当,易出现以测评代替教育的做法,影响德育评价各项功能的发挥,3.考试考核测评法,又称知识行为测评法,把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和政治品德课的学习成绩测试结合起来,认为完整的品德行为包括知和行两种因素,既要考其相关的知识与判断能力,又要观其实践行为表现,运用时,防止知识考核影响行为考核,以提高测评的效度,4.积分测评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将德育目标或规范要求具体化为一些操作行为,并用具体项目表示,每个项目定出分值及评分要求,学期初向学生公布,然后定期进行测评,期末累加起来,即某一时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累积分数,变式:分等评分累积法、不分等评分累积法、分块积分法,5.模糊综合评价法,把整个思想品德评定看成一个集合,各个评定项目都可以各看成一个模糊子集,这些模糊子集可用其隶属度所构成的一个矩阵来表示,为了进行综合评判,还要确定各个项目的权重,这些权重也用一个模糊矩阵来表示,最后将两个模糊矩阵相乘,把其乘积加以归一,可得出思想品德综合评判成绩,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把大量分散和模糊的认识转换为集中的判断,6.品德情境测评法,根据德育目标,创设一定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发学生自由地产生品德心理活动和品德行为,从而客观地测评品德的方法,(1)品德情境模拟测评,用语言描述、图像展示、实物呈现等形式,模拟学生品德产生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品德心理活动的表露,据此作出评定。,例:元旦那天,真高兴。下午,我约了两位同学去参观刚刚通车的大桥。快走到桥头,我突然发现乱石旁有一个小包,捡起来一看,是一叠钱,我很快数了数,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一张,一元三张,共20元。我手里捏着这些钱,赶紧跑上几步,两位同学还没发现,我心里想:其一,这些钱能够做什么用?其二,手里捏着这些钱该怎么办?其三,在这些办法中,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我认为最不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其四,我最后选择的办法是,;,我认为叫做,行动。其五,我这样选择后,选择想来,我的内心感到,。,(2)品德现场情境测评,在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控制无关变量,操作某些自变量,激发学生内心矛盾冲突,从而测评学生的品德行为、品德动机、品德情感体验及认识评价,包括个体情境测评和品德现场情境测评,例:主试告诉学生说:“同学们,新年快到了,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份新年礼物,它是一套印有学习格言的彩色书签。(老师呈现)但由于这书签很漂亮,要的人很多,我们班只买了XX套,还差20套,老师又去买了另一种质量较差的书签(印刷不如前一种精美,色彩也不如前一种鲜艳)。现在请大家动动脑筋帮老师出主意,差10套怎么办?把你们的意见写下来,老师根据意见发书签。”主试的调查表内容如下:,(1)现在遇到了(什么事?),。,(2)我需不需要参加解决?,。,(3)为什么?我的理由是,。,(4)我想了想,有这样几种办法,:,。,(5)这些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6)这些办法中,最不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7)我到底要不要书签?,。我要较好的书签还是较差?,。,(8)我认为这叫,行动。,(9)做出这样的选择后,我的内心感到,。,7.OSL品德测评法(On short long),以品德养成为目的,又称养成性(教育性)品德测评法,P为总分,m,1,为O的个数,m,2,为S的个数,m,3,为L的个数,分数仅为比较之用,报告时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尚可、须努力等词语,P85为优秀,75P85为良好,65 P75为中等,55 P65为尚可,55以下为须努力,8.FRC品德测验法(fact report computer),所谓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基本思想: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学生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实施,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行为与实施予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