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中生物疑难问题解答,莆田第一中学 朱国容,(福建省名师网上授课),一、,如何理解,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这种形态上的变化以及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运动与生物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密切关系?,三、,如何理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四、,如何理解,物种的概念?,二、,新教材,已删去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但生物的细胞分裂、遗传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过程又与生物的生殖发育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分寸?,六、,显微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及成像有关问题分析,视野内出现污点有关问题分析,相关问题,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问题分析,相关问题,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污点的成像原理,问题分析,五、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或多个性状)的遗传题,是否超纲?学生要不要掌握?,减数分裂的重要意义是产生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体细胞减半的生殖细胞。这样,经过受精,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亲代体细胞的水平,使生物的前后代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怎样才能保证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亲代体细胞的一半?这与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以及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运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染色质呈细丝状,,如果没有转变成染色体,核内的染色质简直就象乱麻一团,无法平分,。只有转变成粗短的染色体,平分才成为可能。,同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述规律性变化,保证了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一致性,从而保证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规律性地运动,中期时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样,,染色体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向两极运动,才能保证染色体的平分。,由此可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以及染色体的规律性运动,与有性生殖的正常进行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分裂快结束时,染色体又转变成细丝状的染色质,该做何解释?,我们知道,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如果要,继续分裂,,必然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如果染色体没有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则无法完成DNA的复制和转录,为下次分裂做好准备,;如果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不继续分裂,而是,进入分化,状态,,染色体也必须解螺旋转变成染色质,才能保证转录和翻译的进行,从而保证分化的需要,,这样,生物个体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由此可见,细胞分裂快结束时,染色体又转变成染色质与生物体的生殖、,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也是密切相关的。,新教材删去生殖发育的知识,目的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果教学时作太多的补充,就违背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不作适当的补充,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这部分知识。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简单明了的图解并配上相关的说明,成功化解上述矛盾。,有性生殖完成了遗传信息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与DNA的复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都有密切的关系。个体发育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与DNA的复制、细胞分裂(主要是有丝分裂)、组织分化、器官系统的建构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多细胞生物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的选择表达)而实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组织的形成、器官和系统的建构以及新陈代谢的调节,使个体发育能够有条不紊地正常进行,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得以表现。,配子是亲体的产物,子代的根源,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媒介。通过配子为媒介,子代获得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因而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性状,这就是生物的遗传。,由于在配子形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频率极低),因而双亲均会产生基因组成极其多样的配子。雌雄配子的多样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亲子之间以及子代的“兄弟姐妹”之间细胞内遗传物质存在差异,从而表现性状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当然,生物的变异除了因遗传物质改变外,还可能因外界环境条件改变引起。,在逻辑学中,必要条件是这样定义的: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这样定义的: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对照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定义,不难看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根据生殖隔离和新物种形成两者的关系可知,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和结果,是新物种形成的充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地理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除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外,还有生态隔离等。生态隔离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以后各自占据不同的生活场所,要求不同的生活条件,因此,彼此间不能交流基因,以致造成隔离。地离隔离和生态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因此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以上所述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只是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中之一,适用于解释渐变式的物种形成,并不适用于解释爆发式的,物种形成,。,由于不同的学科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不同,所以,划分物种有若干不同的标准。常见的有形态学标准、遗传学标准、生态学标准和生物地理学标准等。因为绝大多数物种在形态特征上易于识别和区分,因此现代的大多数分类学家在分类实践中主要以表型特征作为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老师们印象最深的也是以形态学标准的物种概念。由于遗传学标准的物种概念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常采用,老师们也比较陌生。,课本是以遗传学标准对物种定义的。笔者认为,课本中对“物种”的定义不够准确。按照这样定义,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不同生物种群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显然,这样界定是不妥的。,我们可用下列例子来说明:在一个山谷中,生活着一个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鼠种群,后来,由于山洪爆发,山谷中形成了一条汹涌的大河,由于大河的存在,原来的鼠种群被隔离开来,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按照课本中“物种”的定义,它们应不属于同一个物种,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两个种群肯定还是同一个物种。那么,“物种”应怎样定义呢?王亚馥、戴灼华主编的遗传学中对“物种”是这么定义的: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个体间实际上能相互交配或可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我认为,给,物种定义,加上“或可能相互交配”后,更加确切。,这类题目乍一看似乎超纲,但认真分析即可发现,实际上是自由组合规律的拓展和变形,只要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并能达到融会贯通,便能理顺其中的关系,找出解题的规律,素质好的学生不难掌握。我个人认为,高考试卷出现这类试题不算超纲。这类题目灵活多变,用来考查学生的能力非常合适。根据本人的经验,这类题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区分度,既可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高考命题人员喜欢命这类试题,素质好的学生也喜欢做这类题目。为此,在进行遗传规律教学时要适当练习这类题目,并要认真进行分析讲评,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生物教师对光学显微镜(以下简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研究甚少,常会被一些问题困扰,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为什么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为什么移动物像和移动装片的方向是相反的?,为什么观察到的细胞环流方向与标本实际环,流动方向是相同的?,显微镜由产生物像的光学系统(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和机械支架三部分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具有放大成像功能的凸透镜。显微镜成像与单个凸透镜的成像密切相关。我们先看单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再看显微镜的成像情况。,单个凸透镜的成像,:,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物体的,同一侧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2,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显微镜成像的光路图,所观察的物体(AB)位于物镜(L,1,)的焦点(F,1,)的前方(12倍焦距之间),在物镜的另一侧形成一放大、倒立的实像(AB)于目镜(L,2,)焦点(F,2,)以内(即在目镜的单倍焦距内),此物像通过目镜的再次放大,得到虚像(AB)。此物像比眼睛直接看到的物体AB要大得多,所以使用显微镜可以看清非常微小的物体。,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2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物体的同一侧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必须相反。,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后所形成的,因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根据显微镜成像的光路图可知,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与实际物体方向相反,即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细胞环流时,如果视野中观察到一个叶绿体在细胞的左下角,向上流动(顺时针流动),那么,根据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的道理可知,此叶绿体实际上是在细胞的右上角,向下流动(也是顺时针流动)。由此可见,此物体在物像下的流动和实际情况下的流动都是顺时针方向,即环流方向相同。,在旧版生物教科书以及当前部分教辅中可见与之相关的这样一道习题:视野内出现了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问题出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装片上?答案是:移动装片,如果污点也随之移动,说明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也随之转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排除了装片和目镜,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此题答案是正确的,答案是错误的。,从上图单个凸透镜的成像的光路图可知,当物体(或物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值得注意的是,在焦距内,物距较大时,物像与镜面以及物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较大,当物距缩小时,物像与镜面以及物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小,当物体在镜面上时,物像与物体重叠,都在镜面上。因此,当污点在显微镜的物镜上时,成像也在物镜上,两者重叠。同理,当污点在,显微镜,的目镜镜上时,成像也在目镜上,两者也重叠。,物镜上的污点位于目镜两倍焦距以外,根据图3的成像光路图可知,这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目镜后不能得到放大的虚像(与显微镜正常成像的情况不同),只能在目镜的另一侧焦点外形成一缩小的实像。同理,目镜上的污点只能在物镜的另一侧焦点外,形成缩小的实像,。,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眼睛是贴近目镜的,位于目镜的焦点附近,这样,物镜上污点发出的光线通过目镜后所形成的物像刚好落在眼球的角膜前方。,我们知道,正常人的眼睛,依靠晶状体的调节,结果使人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但是眼睛的调节是有限的。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最远点,叫做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晶状体变得最凸时能看清的最近点,叫做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cm的地方。,由此可见,依靠眼睛的调节,能看清物体的范围是从离眼睛10cm处到无穷远处。距离眼睛10cm以内的物体,即使较大,也会看到模糊不清,如果很小,则看不见。由于物镜上的污点经目镜后所形成的物像刚好落在眼睛的近点以内,且物像又较小,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是看不到此物像的。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答案是错误的。,由于目镜上的污点经物镜后所形成的物像位于眼睛能看清物体(或物象)的范围内,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是能看到的。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正确的。,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本人认为,虽然新课标对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不做要求,但是,作为生物教师,必须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析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发生上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