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第11页 / 共46页
第12页 / 共46页
第13页 / 共46页
第14页 / 共46页
第15页 / 共4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第17页 / 共46页
第18页 / 共46页
第19页 / 共46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2,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确立时间,:,曹魏。,(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一、选官制度,(3),选官标准,:_,_,。,(4),结果,:,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选官标准:_,2.,科举制,:,(1),发展历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2),影响。,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_,。,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2,【,情境在线,】,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它所蕴含的人类精神,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今天完善现代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制度有着重大借鉴意义。这里的“创新和进步”主要指什么,?,提示,:,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情境在线】,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1),组织结构,:_,_,。,(2),基本权力,:,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二、三省六部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2),运行机制。,中书省,_,门下省,_,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2)运行机制。中书省_,(3),政事堂。,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意义,:_,。,(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3)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情境在线,】,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在唐初的六部当中,你知道负责科举考试和官吏任免的部门分别是什么吗,?,提示,:,礼部和吏部。,【情境在线】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确立于,三、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演变,:,魏晋时期,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颁布,_,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实行,_,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实行租调制,均田令,租庸调制,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2.两税法:,(3),措施。,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_,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田亩,缴纳地税,(3)措施。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征,(4),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意义。,【,情境在线,】,【情境在线】,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是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上图,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是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重要条件之一,主题一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素养探究,】,1.,科举制,史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主题一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史料实证,),【,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提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史料实证),史料二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史料二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根据史料二,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历史解释,),(2)根据史料二,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点拨,】,作用要结合社会阶层、公平等角度分析,;,趋势,:,可从加强统治角度分析。,提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点拨】作用要结合社会阶层、公平等角度分析;趋势:可从加强统,2.,三省六部制,史料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2.三省六部制,思考,:,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再结合三省制的运行程序进行分析。,思考: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提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提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史论阐释,】,1.,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史论阐释】,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权力,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权力,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主题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素养探究,】,1.,租庸调制,史料它的优点在于轻徭薄赋和税收征收项目列举分,明,:,民及丁授田年老而还官、四十税一的田租、一岁二,十天的身庸、布帛之征甚少的户调、,不巧立名目横征,主题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暴敛。租庸调制体现了“为民制产”的精神,符合孟子治国王政之道。,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暴敛。租庸调制体现了“为民制产”的精神,符合孟子治国王政之道,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体现了“为民制产”的精神,?(,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中信息,再结合租庸调制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提示,:,租庸调制官府授田,税目分明,轻徭薄赋,纳绢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业的生产时间。,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体现了“,2.,两税法,史料,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赋税制度非常混乱,江南地区出现武装起义。,“两税法”颁布以后,就有了,1 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摘编自,中国古代史,2.两税法,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历史解释,),【,点拨,】,实行原因可从分别提炼一个要点,;,历史意义可结合进行分析。,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提示,:,原因,:,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赋税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示:原因: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赋税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3.,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史料汉代按照土地征收“租”和按人口征收“赋”。,汉魏之际,由租、赋变为租、调。隋及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征纳。唐后期实行“两税法”,税收,项目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办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摘编自,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3.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史料实证,),【,点拨,】,由画线,从项目、标准、征收周期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示,:,特点,:,税收项目逐渐简化,;,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产转变,;,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史料实证),【,史论阐释,】,1.,唐朝两税法的历史意义。,(1),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史论阐释】,(2),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的制度,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2)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的制度,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逐步向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