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0/29,.,*,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曹顺庆,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比较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东方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等书。提出过“文论失语症”、“比较文学变异学”等重要理论观点。,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全书六部分: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二、艺术本质论三、艺术起源论四、艺术思维论五、艺术风格论六、艺术鉴赏论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农业的发达则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点。这都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商业性社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民主政治,则鼓励人们去冒险、创新,这反映在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上,则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重描述个人英雄,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等。同时,尽管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尽管西方诗学主张摹仿现实,但却又提倡情感的宣泄,提倡酒神般的狂欢,以便在情感宣泄中去获得心灵的舒畅,在酒神狂欢中去寻求审美的快感。与西方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性社会和宗法性政治,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因此中国的文艺理论就要保守得多,所以,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同样,正因为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虽然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但却又提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之中达到情感中和,文质彬彬,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提倡素谈的文采,含蓄蕴藉的风格。,一、中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中西诗学特色,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自然的可怕力量使人们在恐惧中乞求于超自然的力量,遂产生了浓厚的宗教意识。一边是生存的本能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去认识大自然,用知识的力量去战胜自然,遂产生 了发达的自然科学。宗教与科学在天人对立中产生,又在天人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此外,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还造就了西方民族坚强的性格、冒险的勇气和探索的好奇心。西方诗学推崇悲剧中毁灭的美感,就体现了这种虽死犹荣的战斗品格,西方美学力倡从痛感转化来的“崇高美”,也体现了在天人对立中人类精神的伟大自豪。而中国则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然对于人们来说是亲切和谐的,即使有自然灾害,也被认为是人类自己有了错处,上天不过是警告人们让人们改邪归正。正因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没有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神迷信与神学,但是中国古代的宗教气氛却没有西方那么浓厚。同时对科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仁义”、道德等意识形态。,2,、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比例等外在的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关心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所以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则是反求诸己的“思我”。外在型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摹仿,认为美就在真实地摹仿自然,注重外在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认为美在形式的和谐。在探索自然万物时,必然重视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等范畴和关系,必须刨根问底,将事物的真实面貌一层层剥开,这样,外向型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内向型的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认为美是内在的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与西方相反,中国古人关于“仁义”,“天理良心”的内在反省,则培养了中国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在直观中的感悟。同时,中西诗学的差异,又与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语言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论,但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于演绎分析,但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而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与具体的形象比喻,恰恰是中西诗学的一大差异。,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入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美特色,认识中西诗学理论所独具的理论价值及其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以下则作具体的分析。,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的摹仿,将文学当作反映自然形象的镜子。中国文学艺术则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1,、意境与典型,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主观与客观,: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这是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一大特征与区别。同样,都描绘客观形象,二者目的不相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就是描绘客观形象,而意境说则是借描绘形象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一、艺术本质论,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2,)人物与境物,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模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行动必须由人物形象来体现,而情感主要通过境物形象来抒发。另外,西方的叙事文学以悲剧和史诗为主,重在描写人物。中国的抒情文学主要以短小的诗章为主,重在抒情写景。这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是形成意境说与典型论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注意,典型论也要求写境物,但描写境物主要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意境说也描绘人物形象,但多半属于诗人情感的媒介。,3,)共性、个性与虚实、形神,典型论与意境说具有的共同个性是以少总多,寓无限于有限。但是由于所用的方法不同,对生活的概括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色彩。典型论概括生活的特点是从具体、鲜明、生动、独特的个性中,反映出最大量的共性;从个别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必然的本质内容。简言之,即在某一人物形象上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在这种寓无限于有限的人物形象上,体现了人类与社会的某些共性与本质。,2)人物与境物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传达出作者无穷无尽的情思,勾引起无数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诞生,体会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品味出事物的风采神韵,总之,看它在有限的形象中包蕴了多少生活的内容。虚实相生,则可以以少总多;形神兼备,则可以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事物丰富的内在本质。,4,)求美与求真,典型与意境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一般说来,典型说偏重于真,即强调严格摹写现实以及作品描写要符合逻辑和情理。意境说偏重于美,虽然也要求写真实情感,但它注重的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注重的是内在的情感和神似,追求艺术意境的美。这又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区别。,5,)酝酿情感与分析综合,典型论方法: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的诞生。意境说方法:观察体验,酝酿蓄积,意境从感悟中诞生。总之,典型论偏重于客观再现,意境说偏重于主观表现;典型论偏重于描绘人物形象,意境说偏重于境物形象;典型论是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意境说则主张虚实相生,以形求神;典型论求真,意境说求美;典型化的方法是分析综合,意境的诞生是酝酿感悟。,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杂多的统一,由杂多导致了形式的和谐、堆成、比例、黄金分割、结构安排等等。“文采论”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形式的杂多统一,由杂多导致了“文采”。显然,二者都是从文艺形式着眼,从文章辞采美的角度来认识文艺本质的。而二者的差异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浓与淡,中国诗学理论中的神韵说所倡导的“神韵”,即冲淡自然,清新萧散之品格。这种自然平淡的品格,正是由先秦诸子奠基,由刘勰、钟嵘、李白、司空图、欧阳修、苏轼、严羽、王士祯乃至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了的中国诗学的正宗品格。而西方的审美理想,是狂欢醉舞的酒神精神,是浓烈激越的迷狂,因而在形式文采上,西方诗学主浓不主淡。,2,、和谐与文采,“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2,)内与外,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艺与诗学的内在性品格。专注于内在本质、内在精神和内在的“情文”。这就是中华艺术所谓“写意”、“传神”之传统。外向型的心理结构导致了西方关注外在世界的构成,自然万物的形式,时间与空间等问题。所以他们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外在世界的摹仿。,3,)道与艺,中国的文论紧紧与伦理,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西方的和谐说紧紧与科学,艺结合在一起。由于先秦儒家与道家奠定的文采与道德之关系,经过后人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独霸文坛的文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诗学理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则由于对世界万物的客观分析,使得古希腊诗学充分认识到了形式美的审美价值及其规律,也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古希腊诗学才没有被紧紧地捆绑在伦理道德的旗帜下,成为道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2)内与外 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老子所说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实质上与柏拉图所追求的“美本身”一样,都是对于美的普遍规律、美的本质的探索。,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1,),“大音”、“大象”与“美本身”,都是无形无声、不可捉摸的。它们是音乐、形象的本体。,2,),其次“美本身”与“大音”、“大象”,皆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混成的整体。然而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虽然看到了个别美的相对性,因而潜心去探索美的本质,但是他们皆将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将美的本质当作了个别美的源泉,这就将事物头足倒置了。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柏拉图与老子都钻进了否定现实美,否定文学艺术的牛角尖。二者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本质不同。柏拉图的作为理念的“美本身”,是与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浓厚的神学意义。而老子的“大音”、“大象”则只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并充满了现实世界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淳朴气息。,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 老子所说的“希声”之,本书只详细比较了“物感说”与“模仿说”、“文道论”与“理念论”。,1,、物感与摹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文艺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模仿说”。“物感说”则认为文学艺术是与外物相感而产生。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产生而提出来的,以及认为“摹仿”与“感物”不但取决于客观世界,而且与主观自我密切相关,“摹仿”与“感物”都离不开人的“天性”与“本能”。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四点:,1,)表现与再现,“模仿说”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外物,“物感说”却要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