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第11页 / 共38页
第12页 / 共38页
第13页 / 共38页
第14页 / 共38页
第15页 / 共38页
第16页 / 共38页
第17页 / 共3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第19页 / 共38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正常的止血和抗凝机制包括,血管机制,血小板机制,凝血因子机制,抗凝系统机制,纤维蛋白溶解机制,正常的止血和抗凝机制包括血管机制,1,血管收缩,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血管的止血作用,血管收缩血管的止血作用,2,血小板止血作用,保护血管完整性,血小板具粘附,聚集功能,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促凝活性,血小板止血作用保护血管完整性,3,凝血因子止血作用,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凝血活酶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瀑布学说,凝血因子止血作用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凝血过程分三个,4,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过其吞噬、清除、摄取或灭活作用,将某些凝血物质除掉,起抗凝作用。,抗凝血酶,(,AT,),和肝素共同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由蛋白,C,,,蛋白,S,,血栓素调节蛋白等组成,Ca2,+,蛋白,S,抑制凝血,蛋白,C,活性蛋白,C,凝血酶,Ca,2+,血栓调节素 激活纤溶酶原,抗凝系统作用,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过其吞噬、清除、摄取或灭活作用,将某些,5,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纤溶酶原(,PLG),组织型激活物 凝血酶、胃蛋白酶,尿激酶型激活物,抗纤溶酶,纤溶酶(,PL),无活性酶,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FgDP FDP,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溶解机制,6,出血性疾病是指因止血或抗凝机制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血管性紫癜(过敏性、扩张症、单纯性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继发性),凝血因子数量或功能障碍(血友病、,vWD、,获得性),抗凝及纤溶异常(抗凝或溶栓药物过量,鼠药中毒,毒蛇咬伤等),典型多重止血机制异常(,DIC),出血性疾病是指因止血或抗凝机制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血,7,血栓性疾病是指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引起一类疾病。,血栓形成: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份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血栓栓塞:指血栓在形成部位或由形成部位脱落,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器官或系统缺血、缺氧、坏死及淤血、水肿的病理现象。,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血栓性疾病是指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引起一类疾病。,8,有关血管功能的检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测定,血浆6-酮-前列腺素,F,1,测定,有关血管功能的检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9,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又称束臂试验,原理和方法:毛细血管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在止血中的表现。在前臂加压阻断静脉血流,,5min,内观察前臂尺侧直径5,cm,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目。,正常参考值:男性5个,女性9,min,临床意义:延长见于 1.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低 2.血管异常 3.凝血因子缺乏 4.抗凝药物的使用,出血时间的测定(Bleeding time,BT)原理和,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测定,原理和方法:血管内皮损伤,vWF,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常使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其在血浆中的相对含量。,临床意义:,降低见于,vWD。,增高见于 1.血栓性疾病:心肌梗塞、脑栓塞等 2.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测定原理和方法:血管内皮损伤vWF的合成和释,12,血浆6-酮-前列腺素,F,1,测定,原理和方法:其是血管内皮细胞膜磷脂进行花生四烯酸代谢,生成,PGI,2,后最终代谢产物。当血栓形成时,代谢过程中,TXA,2,生成增多,,PGI,2,生成减少,因此该物质也减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含量。,临床意义:在有血管内皮受损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肾炎等)时,血浆6-酮-前列腺素,F,1,减低提示有血栓形成可能。,血浆6-酮-前列腺素F1测定原理和方法:其是血管内皮细胞,13,有关血小板功能的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浆,-,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有关血小板功能的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14,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原理和方法:大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有抗血小板抗体,称为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导致血小板破坏。一般采用,ELISA,检测。,临床意义:1.诊断,ITP,和疗效监测的的重要试验 之一 2.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Even,综合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多发性骨髓瘤等也呈一部分阳性反应。,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原理和方法:大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15,血小板粘附试验,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常用玻璃柱法,用一定量血液通过一定表面积的玻璃管,计数通过前后血小板量,差值为粘附百分率。,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妊高症、,DVT,等。2.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肝病、尿毒症等。,血小板粘附试验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试,16,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采用比浊法,连续搅拌下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聚集剂,记录透光度的变化过程并绘制成聚集曲线,分析得出结果。,临床意义: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试,17,血浆,-TG,和,PF,4,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后产物。,-TG,和,PF4,是血小板内,颗粒中的特异蛋白,当血小板被激活后,这些物质被大量释放出来。常采用,ELISA,测定它们的含量。,临床意义:血浆,-TG,和,PF,4,增高提示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对心脑血管硬化性疾病、妊高症、糖尿病、尿毒症等易栓状态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血浆-TG和PF4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后产,18,有关凝血因子的检测,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est,,,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测定(,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有关凝血因子的检测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est,19,凝血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抽取静脉血离体后发生凝固所需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常用普通试管法。,临床意义:,1.延长见于血友病,A、B,、,因子缺乏,肝病,新生儿出血症,,DIC,,应用抗凝剂等,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凝血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抽取静脉血离体后发生凝固所需时间,主,2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途径,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接触激活因子和磷脂,再加入,Ca,+,,,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参考值:3243秒,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同,CT。,试剂和操作的标准化使其准确性高,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途径,,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待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Ca,+,,,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它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试验。,参考值:1.1113秒,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2.凝血酶原比值(,PTR):,测定值/对照值,常用于继发性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出血的危险程度,如严重肝病。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R,ISI,,,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临床意义:1.延长见于、缺乏,,Vit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2.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2.03.0为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待,22,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从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过程,在待检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和,Ca,+,,,血浆凝固后的浊度与纤维蛋白原的量成正比,间接计算算其含量。,参考值:24克/升,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休克,急性肾炎,心肌梗塞,糖尿病,妊高症等。2.减低见于见于,DIC,低凝期和纤亢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和方法:体外模拟从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23,有关抗凝功能的检测,血浆抗凝酶活性测定(,AT-,),蛋白,C,活性测定(,PC),血浆肝素定量测定,有关抗凝功能的检测血浆抗凝酶活性测定(AT-),24,血浆抗凝酶活性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的,AT-,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其与,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凝血酶与特定发色底物作用产生颜色,颜色深浅与抗凝酶活性呈负相关。,临床意义:减低见于肝脏疾病,,DIC,,血栓前状态等。,血浆抗凝酶活性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的AT-活性,采,25,蛋白,C,活性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PC,活性,同样常采用发色底物法,但加入,PC,激活剂,活化后的,PC,直接作用于特定底物产生颜色,颜色深浅与,APC,呈正相关。,临床意义:同,AT-,活性测定,蛋白C活性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PC活性,同样常采用发色,26,血浆肝素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肝素含量。肝素与,AT-,形成1:1复合物可灭活,a,,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a,后,测定剩余,a,对于另一标准基质血浆的促凝活性,基质血浆凝固时间与标本中的肝素含量呈正相关。,参考值:0.1,U/ml,临床意义:用于监测肝素的用量,,血浆肝素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检测血浆中肝素含量。肝素与AT-,27,有关纤维蛋白溶解的检测,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血浆,D-D,二聚体测定(,DD),有关纤维蛋白溶解的检测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28,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测定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大致活性。将待测血浆加入酸溶液中,蛋白沉淀后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获得“优球蛋白”,其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然后把沉淀溶于缓冲液中,加入,Ca,+,或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再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临床意义:时间缩短见于原发性纤溶症、血栓形成疾病。,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测定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大,29,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主要检测纤溶产物。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活性确定)的凝血酶,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参考值:1618秒,延长3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延长见于纤溶期,FDP,量增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液中存在过多的肝素或肝素样物质。,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原理和方法:主要检测纤溶产物。在待检血浆中,30,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原理和方法:常采用,FDP,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悬液检测待测血浆中,FDP,的相对含量。若血浆中的,FDP,含量5,mg/L,,则乳胶颗粒发生凝集反应。,参考值:10010,9,/L。,低分子量肝素副作用少,一般剂量无需监测。,2.,口服抗凝剂监测 首选,PT,检测,以,INR,值为判断标准2.03.0,以,PTR,为判断标准1.52.0。,3.溶栓治疗的监测 常选用,Fib,测定1.21.5,g/L APTT,测定延长至50100秒,BPC 10010,9,/L,以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出现。,(四)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监测,3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室检查,BPC,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5010,9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