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1,一、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2,一、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3,一、为政以德,1.德治,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一、为政以德1.德治,4,一、为政以德,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一、为政以德2民生与教化,5,一、为政以德,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一、为政以德3先富后教,6,一、为政以德,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一、为政以德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7,一、为政以德,5“均”的含义,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一、为政以德5“均”的含义,8,二、克己复礼,1“礼”的内涵,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二、克己复礼1“礼”的内涵,9,二、克己复礼,2“礼”与“仁”,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二、克己复礼2“礼”与“仁”,10,二、克己复礼,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二、克己复礼3克己复礼,11,二、克己复礼,4“孝悌”之情,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二、克己复礼4“孝悌”之情,12,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行舍藏”,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13,四、知其不可而为之,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几个隐士的人物形象,四、知其不可而为之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14,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15,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沦,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16,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但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仁者爱人1仁的内涵,17,五、仁者爱人,2忠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五、仁者爱人2忠恕推己及人,18,五、仁者爱人,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五、仁者爱人3孔子的仁爱观,19,六、君子之风,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六、君子之风1君子之风,20,六、君子之风,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游离无根,来去匆匆,,表现孔子轻视不义之财的高贵精神,;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眼烟云,;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六、君子之风2“浮云”的比喻义,21,六、君子之风,3义利观,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六、君子之风3义利观见利思义,22,六、君子之风,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六、君子之风4仁者和智者,23,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24,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25,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八、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26,八、周而不比,2.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3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八、周而不比2.交友三原则:,27,八、周而不比,4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