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历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历史文献的产生,历史文献的流布,第三讲:历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历史文献的产生,1,历史文献的产生方式,著,述,编,译,历史文献的产生方式 著,2,一.文献的形成,(一),著,亦称“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中说:“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一.文献的形成,3,仓颉造字说,文献中记载:,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淮南子,修务训,:史皇产而能书。,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说文献中记载:,4,仓颉像(一),仓颉像(一),5,仓颉像(二),仓颉像(二),6,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篇,)。,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7,张舜徽先生概括说:“将一切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张舜徽先生概括说:“将一切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8,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那么他认为所谓赞,易,、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都不过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而已。,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9,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也说自己所作的是编述工作:“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纪,第一。”,报任安书,:“仆成已著之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10,班固不仅自己不把,汉书,称为作,而且也不把司马迁,史记,称为作,而是称为“述”。,汉书,叙传,:“述,高纪,第一”、“述,惠纪,第二”。,王充,论衡,对作,:“,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班叔皮传,可谓述矣。”,评价自己的著作:,“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当今对于“著作”的标准,已经远较之古人宽泛了。,班固不仅自己不把汉书称为作,而且也不把司马迁史记,11,(二),述,“作”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清代学者焦循为“述”下了定义:“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是之谓述”(,雕菰集,述难篇,)。,(二)述,12,“著述”二字,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区别的。,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13,凡是前无所承,而系一个人的创造,这才叫做“作”,也可称“著”;凡是前有凭借,而但加以编次整理的功夫,这自然只能叫做“述”。,著作者应“通达物理”、“穷本知变”、“著诚去伪”,这种人叫圣。而有能力对著作进行训释讲述的人,只能谓之明。,凡是前无所承,而系一个人的创造,这才叫做“,14,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典“述”类古书。,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15,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颜师古,汉书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16,(三),编,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的。,(三)编,17,张舜徽先生称之为“钞纂”,即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辑佚也属编纂范围。,张舜徽先生称之为“钞纂”,即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18,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别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料摘抄等。,总集: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诗经,、,楚辞,、,全唐诗,、,全宋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别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19,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苏轼,苏轼七集,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20,类书:采取群书,辑录各门类(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类书:采取群书,辑录各门类(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或某,21,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郎时编辑。,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22,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23,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24,比较有名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其中,四库全书,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当时,,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子目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等。,比较有名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25,清代七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澜阁为清代七大藏书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有的已遭厄运。,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了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一火。,清代七大藏书阁,26,(四),译,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四)译,27,1.,佛典翻译,西汉佛教的传入:口译笔受,东汉开始大规模翻译:东汉明帝时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东晋:出现译场 代表: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代表人物:鸠摩罗什。,金刚经,、,法华经,。,隋唐:隋代出现译经馆,唐代译经制度更加完善。代表人物:玄奘。,大般若经,全部六百卷。,1.佛典翻译,28,2.,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二是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三是,20,世纪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2.学术翻译,29,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152-1610,)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圜容较义,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林则徐设立译馆;恭亲王奕诉奏设京师同文馆;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严复,天演论,20,世纪初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30,3.,文学翻译,林纾(琴南)译小说,182,种,,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著录的有,122,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小说类“翻译之属”的统计,有,662,种之多,还有汉译戏剧,14,种。,3.文学翻译 林纾(琴南)译小说182种,中国近代现代,31,第三讲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二.文献的流布,(一),讲唱,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诗歌,佛经,儒家经典,第三讲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二.文献的流布,32,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靠少数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史诗:,诗经,大雅,的,生民,、,公刘,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孜族史诗,玛纳斯,,都是篇幅宏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相互的优秀史诗。被称为三大史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靠少数人背诵下来并讲唱,33,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约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而佛经的流传,在佛祖去世后的四五百年里,也就是直到公元前后,佛经才开始传写,在此之前则完全靠背诵流传。即使在有了文字记录之后,佛经仍在很大程度上靠讲诵流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约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相当于,34,孔子杏坛讲经,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35,(二),镌刻,所谓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二)镌刻,36,(三),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三)抄写,37,第三讲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四),印刷,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但发明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旧有东汉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初唐说、中晚唐说、五代说、北宋说等。,印刷术发明于初唐至盛唐这一段相对比较可信。,第三讲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四)印刷,38,官方抄书,民间私人抄书,佣书,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39,汉:置写书之官,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抄书见于文献记载者有六次之多。,隋唐:秘书监制。隋唐政府部门配备专业书手;隋抄写佛经以外的各类图书有三次之多;唐代官方大规模地抄书共有四次。,宋朝:馆阁制 宋代官方抄书有,21,次之多。,明代:抄本各藏翰林院和国子监一本,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40,为藏书而抄,为保护文献而抄,为读书求学而抄,为祈福免灾而抄,ppt课件文献的形成与流传,41,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印普贤像的事迹。唐冯贽,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印普贤像的事迹。唐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