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十四讲:朱熹,The Philosophy of Zhuxi,第二十四讲:朱熹The Philosophy of Zhux,1,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理学,2,一.理学,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一.理学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3,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4,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5,二.理与气,理气先后,理气动静,二.理与气理气先后,6,1.,理气先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语类,卷一),1.理气先后,7,2.,理气动静,“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同上),2.理气动静,8,三.太极与理一分殊,太极,理一分殊,三.太极与理一分殊,9,1.,太极,“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1.太极,10,2.,理一分殊,“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文集,答黄伯商,),2.理一分殊,11,四.心、性与情,心与性,未发已发,心统性情,四.心、性与情心与性,12,1.,心与性,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之精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心虽然是“理与气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说心包含了理与气。他说,:“,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语类,卷五),又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同上),1.心与性,13,Have A Break!,Have A Break!,14,2.,未发已发,“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答何叔京,),“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太极说,),2.未发已发,15,3.,心统性情,“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是以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答何叔京,),“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语类,卷九十八),3.心统性情,16,五.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补大学格物传,),五.格物致知,17,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人心与道心,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8,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命之性(后来的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构成为身体,而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9,2.,人心与道心,朱熹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语类,卷七十八),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2.人心与道心,20,七.思考,论述朱熹的理气观。,评论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七.思考论述朱熹的理气观。,21,Next Time:陆九渊,提前阅读重点文献,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Next Time:陆九渊,22,The End,The En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