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9/3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9/30,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9/30,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1,YOU CAN WRITE ANY SUBS,图1 唐三彩文官佣,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那么,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登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呢?,YOU CAN WRITE ANY SUBS图1 唐三彩文官,2,目录,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赋税制度:两税法,貳,壹,叁,目录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赋税制度:两税法貳壹,3,察举制,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归纳汉代的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察举制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4,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察举制废除及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据材料所说,汉末以后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落到了地方世家大族手里,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曹丕决定革除时弊,他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创立九品中正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察举制废除及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5,九品中正制,基本流程,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2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3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品评官,察举制,西晋时期逐步演变为以家世为主要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基本流程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6,1,隋文帝,3,唐太宗,5,唐玄宗,4,武则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继续发展,科举制,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1隋文帝3唐太宗5唐玄宗4武则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7,科举制,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材料三: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科举制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8,合作探究,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增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3有利于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4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超过儒家经义的范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9,三省六部制,图,3,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隋唐时期:中央政治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图3 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10,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提交上奏,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封驳,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之间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图4 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11,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魏晋时期,唐朝初期,北魏时期,唐中后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土地制度: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度,两税法,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魏晋时期唐朝初期北,12,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绢或布为调;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名词解释:均田制、租调制,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13,政府,男丁,户,租,(田租),庸,(力役),调,(代役),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授田百亩,图,5,唐代的租庸调简图,唐代的租庸调制,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意义: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政府男丁户租庸调口分田永业田授田百亩图5 唐代的租庸调简图唐,14,变迁:租庸调制两税法,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鼓舞、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制,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答案: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度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变迁:租庸调制两税法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15,两税法,图,6,宰相杨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6,月)和秋季(,11,月)两次纳税。,内容,两税法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于人身控制,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但是,它也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更趋尖锐。,评价,两税法图6 宰相杨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16,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过渡,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逐渐到基本定时征收,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以庸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17,题目练习,1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2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A,D,题目练习1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18,题目练习,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C,C,题目练习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19,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