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第11页 / 共4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第13页 / 共42页
第14页 / 共42页
第1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页,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页,第一节 人际交往,一、人际交往心理需要,一)本能(人交往需要是一个本能,它经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二)合群需要(沙赫特恐惧研究);,三)自我必定需要(库利研究,镜像自我)。,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3页,第一节 人际交往,二、人际交往理论,一)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舒茨),1.,三种基础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2.,六种基础人际行为趋向;,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1958,),霍曼斯采取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社会行为,他认为任何动物都有寻求奖赏、高兴并尽少付出代价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商品交换。,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4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一)什么是人际沟通;,广义人际沟通指是人与信息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信息交流。狭义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人际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二)人际沟通功效。,1,、促进大家相互了解,协调大家社会生活;,2,、需要满足功效。,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5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沟通基础模式,1.,信息源(只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人);,2.,信息(主要指信息试图传递给目标靶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能够被他人觉察信号);,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传送方式);,4.,目标靶(主要指沟经过程中信息接收者);,5.,反馈(主要指对方对信息了解程度);,6.,障碍(比如缺乏共同经验,语言不通等);,7.,背景(主要指发生情境)。,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6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四)、人际沟通类型,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符号系统,包含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1,、面对面人际沟通中,口头言语占多数;,2,、间接沟通中,书面言语使用较多。,2.,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之外信息传递,包含手势、身体姿势、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7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非言语沟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1.,表情(大家经过表情来表示自己情感、态度,也经过表情了解和判断他人情感和态度,学会识别表情所流露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主要内容);,2.,眼行为(目光接触帮助人进行更加好沟通);,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增强与他人交流能力),身体语言分为象征、说明、调整、情感表露。,4.,衣饰(传达一个人身份、地位等线索);,5.,讲话格调(说话者背景身份等信息);,6.,人际空间(表示说话者紧密、亲疏等关系)。,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8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条件,一)相同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些与咱们含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人交流);,二)个人品质(伴随人际交往深入,外在原因变得越来越不主要,而交往者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主要);,三)靠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个体,相互间接触机会较多,能够促进彼此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轻易成为知己)。,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9页,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测量(莫雷诺,,1934,),一)社会测量法原理与假设;,在每一个群体中,组员与组员之间因为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所以,他们心理上必定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应在他们彼此之间行为上。,二)社会测量实施步骤;,1,、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2,、对问卷或访谈结果分析处理。,三)社会测量法应用。,1,、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人;,2,、群体中有没有非正式小群体;,3,、了解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整体情况。,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0页,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一、群体普通特征,一)群体规范(主要为了确保目标实现,每个群体组员都必须养儿恪守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二)群体凝聚力(能够使组员继续留在群体中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三)群体中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组员就会发展处与之相适应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四)群体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组员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定会产生)。,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1页,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他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升现象);,2.,社会惰化(当群体组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每个人所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现象);,二)去个体化,个体在群体中自我认同被群体目标与行动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价值与行为。,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2页,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三)群体决议行为,1.,群体极化(指群体组员中原已存在倾向性,经过群体中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个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含有支配性水平现象);,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群体在进行决议时,组员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它变通行动路线现实性评定受到压抑);,四)从众与服从,1.,从众(指个人牵挂或行为因为真实或想象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方向改变现象);,2.,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行为),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3页,练习题,1.,支配型男性经常喜欢娶小鸟伊人型女性为妻,这反应出人际吸引中(),A.,相同性,B.,互补性,C.,靠近性,D.,熟悉性,2.,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组员每人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现象称为(),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4页,练习题,3.,个体与他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升现象,称之为(),A.,社会惰化,B.,社会助长,C.,社会干扰,D.,群体极化,4.,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确保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为动机心理需要看,这是一个(),A.,本能需要,B.,交往需要,C.,合群需要,D.,自我必定需要,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5页,第十章 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6页,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一、科学健康观念,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个高效而满意连续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基础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是否,应遵照三条基础标准:,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含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含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含有相对稳定性。,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7页,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水平分级:,1.,普通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8页,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三、心理健康标准,一)有正常智力水平;,二)能够了解并接收自己;,三)能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四)善于调整与控制情绪;,五)有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四、促进心理健康路径与方法,1,、含有良好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发生;,2,、开发自己各种潜能,提升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非智力原因,尝试创造性学习和工作;,4,、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19页,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起源,一)、压力概念(薛利定义),二)、压力产生原因: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0页,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压力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生理反应;,1,、警觉反应;,2,、抗拒反应;,3,、衰竭反应。,二)压力下心理反应;,过分压力和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1页,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三、压力影响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影响压力原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2页,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处理压力方法,第一阶段: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降临之时;,第二阶段:安定阶段;,第三阶段:处理阶段。,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3页,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一、挫折概念,指个体在经过目标过程中越到难以克服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不愉快情绪反应。,二、挫折产生原因,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4页,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三、挫折后反应,一)攻击行为;,二)冷漠;,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包含:否定、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赔偿、升华。,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5页,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四、挫折应对策略,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三)加强涵养,勇于实践;,四)优化本身人格品质。,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6页,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一、焦虑概念,指受不合符现实或不合符理性害怕所困扰状态。,二、焦虑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一)广泛性焦虑障碍;,二)恐慌障碍;,三)恐惧症;,四)强迫症;,五)创伤后应激症。,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7页,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三、焦虑应对策略,一)认清焦虑情况;,二)克服焦虑三个标准(不回避、正面迎战、做统计);,三)学会放松自己;,四)利用想象减轻焦虑;,五)进行理性思索;,六)接收专业治疗。,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8页,复习题,1.,受不合理现实或不合理理性害怕所困扰状态,称为(),A.,压力,B.,挫折,C.,焦虑障碍,D.,应激,2.,有同学面对失恋,能够把失恋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动力,就心理防御机制表现方式来看,这属于(),A.,否定,B.,反向,C.,文饰,D.,转移,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29页,复习题,3.,对一些非常特异场所在并无危险情境下产生极度强烈害怕。这属于焦虑障碍哪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慌障碍,C.,恐惧症,D.,创伤后应激症,4.,有些人经常没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个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什么焦虑障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慌障碍,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30页,第十一章 一生发展,第一节 个体发展基础理论,第二节 儿童期身心发展,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心剪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第31页,第一节 个体发展基础理论,一、心剪发展实质,传统心理学观点(,P278,),一生发展观观点(,P279,),二、心剪发展年纪阶段划分(关键期),三、影响心剪发展主要原因(先天原因与后天原因,华生观点),四、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一样年纪组被试心剪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二)纵向研究法(也就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剪发展进行有系统定时观察、统计,目标是考查一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质改变规律);,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研究法与纵向研究法综合利用)。,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