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历史特征,专题主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术思想发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由不受重视却成为蔚然大宗。,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兼收并蓄,发展演变,以适应社会需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被,确立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成为此后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顾炎武及王夫之,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具有时代特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2,天津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主张:,(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考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考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兴起,;,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阶级矛盾突出;,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5,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教育,文化贡献,“,仁”和“礼”和中庸思想,;,推行德治:,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实际问题,。,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言论被编纂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考点,2,、主要流派,-,儒家学派,【,知识图示,】,孔子的思想体系及相互关系,评价:,有助于,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强调有,等级差别的仁爱,;,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基础,。,归纳: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孔子思想,人文主义精神,“仁”,“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关爱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教育平等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011,上海单科,),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等级观念,,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儒家思想为人处世的原则,,答案选,B,。,8,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为您整理,(2008,上海单科历史,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分析,正确解读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如孝道,尊敬长辈等。,故答案为,D,项。,(2011,年辽宁联考,),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解析,】,答案选,B,。,“仁者爱人”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两者都崇尚秩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仁政:提出仁政,民本:,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性本善,主要思想,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孟子,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考点,2,、主要流派,-,儒家学派,荀子,伦理观:,性恶论,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政治,:,重视礼,主张礼法并重,(,学习最高目标把握礼),;,主张“仁义”,君舟民水思想,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儒家不受重视的原因:,“仁”的主张不适应,社会大变革和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2,、主要流派,-,儒家学派,(吉林市高考模拟二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所体现的主张属于,(),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但与题意不符;,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选,B,。,(2012,海南单科,T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1.,“,道,”,是万物的本源,:强调顺应自然,(,探讨宇宙本原);,2.,朴素辩证法,: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3.,以柔克刚,、,的方法论。,“小国寡民”,“,因循自然、无为而治”,1,、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积极性:,约束统治者暴政。,消极性:,认识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抱消极悲观态度。,考点,2,、主要流派,道家学派,考点,2,、主要流派,道家学派,2,、战国庄子,-,道家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最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相同,“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与荀子相反),(2011,年浙江文综,),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罗马法的基础,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B,C,D,【,解析,】,故选,B,。,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君主权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2010,年上海历史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做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理论来源,2,、观点主张,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3,、作用及发展趋势:,为,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汉代,后独立的学派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韩非子,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郡县制,),法治观:,严酷法律,厉行赏罚,;,经济观:,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考点,2,、主要流派,法家学派,【,解析,】,答案选,D,。,具体分析如下:,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错误。,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错误。,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错误。,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答案选,B,。,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墨子,核心:,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政治主张:,评价:,代表小生产者利益,考点,2,、主要流派,墨家学派,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考点,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1,),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