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第11页 / 共45页
第12页 / 共45页
第13页 / 共45页
第14页 / 共4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第16页 / 共45页
第17页 / 共45页
第18页 / 共45页
第19页 / 共45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国情特点与新发展观,第一讲,2004年2月24日,本讲需要讨论的问题,什麽是中国国情?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什么是综合国力?包含哪些重要指标?,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中国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劣势资源是什么?未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一、中国基本国情,1,、什么是国情:,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发动因素: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限制因素: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2,、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3、如何认识中国国情,4、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邓小平(1979年):“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十三大报告(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位”。,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括,“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生存与发展(1989年):“人口过多,底子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资源相当紧缺,人均QDP居世界后列”,生态赤字(1989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机遇与挑战 (1995年),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治转型。,中国的特点,三维视角,规模:人口,经济规模,国内市场;,多样化: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一个中国,四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沿海和内陆,经济与政治;,人口统计学的转变,人口:12.86亿(2002),相当于美国的5倍,到2010年将达到14亿;,经济人口(指1564岁人口):8.88亿(2000),占总人口的70;,城市人口:5.02亿,过去20年平均增长率为4.3,到2010年估计将达到6.57.5亿。,高等教育人口:5300万人,占总人口的4.6,1982年为610万人,占0.6%。,中国: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经济革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过去23年的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5;,到2002年底GDP约为1978年的8.6倍;,到20152020年,中国GDP总量(PP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排在美国之后(世界银行,1997)。,潜在的国内市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居第1位,总人口占40,市场规模占42,贸易额占近三分之一;,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市场:2.8亿固定电话,2亿移动电话;2005年中国的因特网和计算机也将居世界第一;,中国具有较高的国内市场购买力;,中国将成为“世界大工厂”和“世界大工地”。,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据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商业周刊报道(2000年11月27日),中国家用电器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例如中国电视机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6.2%,洗衣机占23.5%,空调占50.1%,冰箱占21.1%,摩托车占48.9%;,中国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城市人口(36.2%),农村人口(63.8%),城乡之间的两种制度,身份制度,政治选举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但政府财政支出直接用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只有1/7到1/10之间。,根本原因:农村人口缺乏自己的政治代表,社会声音,更缺乏影响政策的制度渠道。,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构成,国家内部的二元性,包括社会的,技术的,与地理上的二元性,也可能充当一个阻碍性因素。(A.P.Thirlwall,1999,Growth and Development),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指已经进入世界高收入组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约占总人口2.2%;,第二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约占21.8%;,第三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约占26.0%;,第四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约占总人口的50%。,尽管西部地区属于第四世界,但是西部大城市仍属于第一,一般城市则属于第二世界,,1998,年西部城市市区的人均,GDP,为,14830,元,高于天津人均水平(,14404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2.3,倍,其中,12,座,50,万人以上大城市市区的人均,GDP,达,1.8,万元,相当于西部城市人均水平的,121%,。(牛凤瑞:“中心城市可作战略高地”,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5,月,25,日),不平等程度的国际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地区或国家,1980s,1990s,东欧,0.250,0.289,高收入国家,0.332,0.338,南亚,0.350,0.319,东亚和太平洋地区,0.387,0.381,中东和北非,0.405,0.380,撒哈拉以南非洲,0.437,0.470,拉美/加勒比海,0.498,0.493,中国,0.299,0.388,中国(赵人伟),0.382(1988),0.445(1995),中国(邱晓华),0.450(1997),中国(李强),0.458(1997),中国(陈宗胜),0.403(1997),中国(陈宗胜),0.515(包括地下经济收入,1997),一个中国,四种社会,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仍占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德国的农业人口比重水平;,工业社会:劳动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23;,服务业社会:就业比重为22;,知识社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科技、金融保险及其政府部门等,其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从国际比较看,尽管中国农业产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相对于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愈拉愈大。麦迪森将中国、日本、苏俄和美国四国农业增加值和农业生产率作了历史纵向比较,,1952,1994,年期间,中国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00%,,日本为,-0.05%,,苏联为,1.89%(1952,1990,期间,),,美国为,1.92%,;若以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0,的话,,1933,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7.1,,,1952,年为,5.1,,,1994,年降为,1.6,。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同程度的低于日本和苏俄。,美国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差距明显拉大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美国人均耕地面积大大高于中国,中国的自然资源比美国贫瘠的多,例如美国可耕地占国土面积为,19.1,,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0.0,,美国的可耕地相当于中国的近,2,倍。,1993,年美国人均耕地,0.73,公顷,中国仅为,0.08,公顷,前者相当于后者的,9.1,倍。(见表,1,4,),其次,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不仅大大高于美国农业劳动力,而且不断增长,,1933,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当于美国农业劳动力的,19,倍,,199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1933,年增长了,68,,而美国比,1933,年下降了,76,,,199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当于美国农业劳动力的倍数扩大到,132,倍。,一个中国五级半政府,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了四级政府,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是五级半政府;中央、省级(31)、副省级(15)、地市级(332)、县市级(2860)和乡镇区级(44850)。政府层次多,同级政府不同地区行政管辖人口规模、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管理能力相差大,这是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得难点,也是为不同地区人口提供基本的、普遍的公共服务的最大难点。,新一届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既要努力奋斗,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看到,解决城乡、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发展观,(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加快社会发展,必须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