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立志报国,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3,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英雄本色,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4,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坎坷仕途,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5,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归居田园,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6,背景介绍:,题序“书江西造口壁”说明这是一首登临词。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据有关文献记载: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南宋的隆祐太后从江西沿赣江南逃。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此事距离辛弃疾登临造口只有40年。,背景介绍:题序“书江西造口壁”说明这是一首登临词。登临的地方,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2.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3.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4.愁余:使我发愁。5.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8,词牌,【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辛弃疾此首菩萨蛮,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词牌【菩萨蛮】,9,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10,有人说此词在情感上“一波三折”。,1、试分析作者在,上阕中的情感。,2、下阕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但清江这一段的流向明明不是向东,而是向南的。你觉得,它寓含着什么深层含义?,3、,末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朗读并赏析本词,有人说此词在情感上“一波三折”。朗读并赏析本词,11,“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1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13,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14,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15,关于末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关于末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1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鹧鸪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被看作是悲惨的象征,鹧鸪叫是不吉利的,在这里作者只是觉得在这么惨时听到不吉利的鹧鸪叫声是有原因的,而“行不得也哥哥”这是作一种悲惨的象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17,上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国耻未雪的悲愤)。,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上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国耻未雪的悲愤)。用了什么手法,18,比兴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