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1.关于新课程目标,2.信息技术教学目标,3.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纲要文件,4.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两个理论,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知识1.关于新课程目标,1,一、关于新课程目标,回顾不同时期目标描述,:,国家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国际意识,社会责任感:WTO与我们的生活,健全人格:刘海洋事件,民主与法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环球时报的图片故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养鸡场的故事,信息素养,环境意识:电视台的录像片,目标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一、关于新课程目标回顾不同时期目标描述:,2,回顾国家教育目标:,毛泽东时代: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邓小平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江泽民,时代:,胡锦涛,回顾国家教育目标:,3,例:由水果产生的创意,例:由水果产生的创意,4,例:试一试你的思维特点,给你如下“材料”:,请你用他们组织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在每一个图下面写出一句你认为最贴切的话.,残疾的老鼠,一团和气,例:试一试你的思维特点给你如下“材料”:请你用他们组织出尽可,5,对比别人的结果,看你的创意怎样?,对比别人的结果,看你的创意怎样?,6,结果比较,结果比较,7,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想不想用?会不会用?,(意识)(能力),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8,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过于注重双基,仍然需要双基,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9,三、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1.以程序设计为主的阶段,82年,信息技术教育起点,内容:BASIC,5所附中试点,84年,颁布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2.以计算机为工具的阶段,“工具论”,91年第四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92年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内容:软件硬件、Office、LOGO、程序设计(高中选修),必修课,学科真正走向稳步发展阶段,零起点,三、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1.以程序设计为主的阶段,10,3.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中心的阶段,2000年,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分步推进 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课程目标、内容、评价、课时等,小学、初中、高中内容模块,7-9年级,必修课程,不少于68学时,上机不少于70%,两份文件,课程改革重要标志,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目标,小学: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具有“双衔接”(西安市纳入中考),高中:1必修+5选修的内容结构(2003年、课程标准),3.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中心的阶段,11,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创造,淡化学科界限,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玩中学”、“做中学”,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兴趣与特长,12,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九年义务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信息技术,各年级每周1课时,研究性学习,各年级每周2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高一,高二,高三,研究性学习,3,3,3,劳动技术教育,每学年1周(可集中或分散安排),社区服务,一般应利用校外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可集中或分散安排),信息技术,必修,1,1,选修,1,1,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九年义务段内容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13,1.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创立,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揭示了认知功能的多元性;这些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4,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15,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多元智能的培养是教育的目标,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多元智能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更应当仁不让,智能类型与教学活动形式对应表,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智能类型与教学活动形式对应表,16,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最早创立,核心观点,(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学习者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让他人代替。,(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17,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18,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比利时罗汶大学,19,客观主义,建构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学习计划,设计,个体学习,群体学习,学为中心,教为中心,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客观主义 建,20,教学模式的文化整合,建构主义,客观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目,前,状,态,教学模式的文化整合建构主义客观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目,21,传统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比,知识,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灌输,知识,已有的知识,教师,学生,主动建构,引导,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比知识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灌输知,2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交互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不是通过控制学生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多寡,而是创建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1)正确地看待学生已有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与合作精神,(3)确立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地位,(4)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能力的时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23,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过程,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性评价与修订,总结评价,总结与强化练习,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自主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任务驱动法 直观演示法 操作实践法 合作学习法,OK!,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分,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