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 Monda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1,第,章,血 液 循 环,四,PART ONE,2,第四章,血,液 循 环,心 脏 生 理,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血 管 生 理,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第四节,器 官 循 环,3,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75,次,/,分(,60-100,),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用的,时间,心 率,心动周期,4,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特点,收缩期舒张期,房室活动不同步,有全心舒张期,0.4s,持续时间与心率呈反比,保证心脏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有利于心室血液的充盈,1,2,5,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腔结构,1,A,B,D,C,2,3,4,6,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充盈期,7,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过程,8,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评价指标,定义,正常值,意义,每搏输出量,收缩一次射出的血量,70ml,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4.5-6L,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3.0-3.5L/(min),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指标,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65%,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状态,9,第一节,心 脏 生 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影响因素,定义,正常值,意义,心肌前负,收缩一次射出的血量,70ml,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4.5-6L,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3.0-3.5L/(min),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指标,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65%,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状态,10,第一节,心 脏 生 理,三、心肌的生理特性,1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接近红细胞比容。,意义:,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脱水,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减低,各种贫血,12,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黏滞性,比重,血浆酸碱度,理化特性,比重,密度,血流阻力,弱碱性,pH为7.357.45,若pH值7.35,即为酸中毒,若pH值7.45,即为碱中毒,鲜红色,暗红色,13,第二节 血 浆,成分及其作用,水,作用,形成和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种类,主要来源,主要生理作用,白蛋白,(清蛋白),肝细胞,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肝细胞,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肝细胞,参与血液凝固,非蛋白氮,(,NPN,),可以了解蛋白质的代谢状况和肾的排泄功能。,14,第二节 血 浆,血浆渗透压,渗透现象,半透膜,渗透现象:,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溶液,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动力:,是溶液所固有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其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15,第二节 血 浆,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0kPa,或,5790mmHg,),形成,百分比,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80%,来自,Na,+,和,Cl,-,),约为,99.6%,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75%,80%,来自白蛋白),约为,0.4%,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16,第二节 血 浆,血浆渗透压,17,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性别及年龄,红细胞,(RBC),(个,L,),血红蛋白(,Hb,),(,g,L,),成年男性,(4.0-5.5)10,12,l20-160,成年女性,(3.,5,-,5,.,0,)10,12,ll0-150,新生儿,(6.0,-,7,.0,),10,12,170,-,200,(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1,红细胞的数量,若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18,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19,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20,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发育特点:,细胞体积:由大变小;,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血红蛋白:从无到有,直至达到正常含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的部位: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21,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指甲缺乏光泽,匙状甲等。,22,第三节 血 细 胞,红细胞(,RBC,),(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场所,-,肾,(,2,),雄激素,肾性贫血,3,红细胞的破坏,破坏场所,-,脾,脾性贫血,23,第三节 血 细 胞,白细胞(,WBC,),分类,分类计数(,%,),主要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细菌(尤其是化脓性细菌),清除衰老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嗜碱性粒细胞,0,1,释放过敏物质,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参与抗凝过程,嗜酸性粒细胞,0.5,5,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单核细胞,3,8,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衰老死亡细胞,识别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24,第三节 血 细 胞,血小板(,PLT,),生 理 功 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生 理 特 性,黏附和聚集,释放和收缩,吸 附,25,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血凝的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细丝,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清。,26,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除了,(,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大多数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参与凝血的过程中需被激活,激活后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用字母“,a”,标记,如因子,IXa,、,Xa,等。,除因子,来自组织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X,的合成还需要维生素,K,参与。,(,维生素,K,缺乏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的特征:,27,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二)血凝过程,28,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是指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限制血液凝固的发展,防止血栓形成。,29,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量,血量(,blood volume,):,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有,70ml,80ml,血液,。,滞留于肝、脾的血窦,以及肺泡毛细血管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血量,贮存血量:,循环血量,:,占,70%,80%,,在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流动;,一次失血达到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将会危及生命,应立即,输血抢救,。,30,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血型,血细胞(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31,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ABO,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反应,A,凝集原,+A,凝集素红细胞凝集,B,凝集原,+B,凝集素红细胞凝集,32,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ABO,血型系统,ABO,分型,33,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34,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Rh,血型系统,1,Rh,血型的分型,Rh,血型抗原最先是在恒河猴的红细胞上发现的。人类红细胞膜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Rh,抗原有,C,、,c,、,D,、,E,、,e,五种,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Rh,阳性:含有,D,抗原,Rh,血型系统,Rh,阴性:不含,D,抗原,35,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血 型,Rh,血型系统,36,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输血原则,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结果判断,配血相合:,主侧、次侧均不凝集,时为配血相合,见于同型相输,可以进行输血。,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作应急输血。,配血不合:,主侧凝集,,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进行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