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反思教育习惯 深化专业行为,主要话题,“习惯”与“反思”,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专业行为的几点思考,生命周期理论,教师成长的规律(斯蒂芬和沃尔夫),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要经历的几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一组案例:,面对学生的问候,老师是如何应答的?,升旗,(,早操,),时,与学生站在一起的老师有怎样的行为?,面对学生的质问,老师的习惯意识是什么?,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你的要求时,你的习惯用语(或意识、行为)是什么?,一、“习惯”与“反思”,习惯,的基本意思是习以为常,即在一定时间里,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并逐步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教育习惯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模式,与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思,的朴素解释是回过头来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思考(“反求诸己”);反思不等于否定,它是一种综合判断活动。,教育活动需要三思,:,活动前的深思、活动中的多思、活动后的反思。,二、,教师专业化发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将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我国教育部师范司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列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教师专业化发展,”,即指教师职业必须成为一个专业,就像律师、医师那样具有本职位,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专业化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第一资源,”,。,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学科专业性)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专业性)等。,专业能力,指向,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等;其形成的主要土壤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专业精神,指向专业认识,职业道德,从业心态等。,一组课堂评语现象,现象,1,:,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数学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举了一次手的,还是写了几个算式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啪!啪!啪!”。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在变得稀稀拉拉,现象,2,:,一节数学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找规律,一课。当学生说他发现的规律是画面上,有一些三角形,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上完整堂课后,老师问学生:“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我学会了找规律,还能,有规律地画图形,。”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画图形,呢!”,专业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很强,的行为;不加分析的肯定很可能使学生,以误为正,或养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机械单调的肯定也会让学生,厌倦麻木,,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德西实验,【,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却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德西效应,他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人正对某种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课堂中的评语可以热情洋溢,可以激情无比,但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一时的快乐。,三、反思教育习惯,以爱与责任的名义,当我们用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善于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反复去琢磨时,我们就会有一种,教育,上的,觉醒,,就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离,专业成熟,已经不远了。,专业化的教师应学会,智慧的师爱,(一),用爱的眼睛发现学生,放大亮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兵马俑时曾问:这兵马俑是谁发现的?人们告诉他是一位姓杨的农民。他在家里挖井时挖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瓦块,感觉很不一般,就交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经考察,这个瓦块就是秦始皇时代的殡葬品,兵马俑。克林顿十分佩服这位老农民,提出想与他见见面。老农民到来后,克林顿掏出一个小本子,恭恭敬敬地请老人签名。老杨头不识字,便认认真真地在上面画了三个圈。克林顿走后,当地一位书法家教老杨头写字,只写他自己的名字。现在这位老人天天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二)用爱的鼓励调动学生,及时表扬,人人都需要赞美、需要被认可,“被夸的感觉真好!”,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要有意识地、恰当地表扬学生。,(三)用爱的行为影响学生,榜样胜过语言,师爱的三种境界:,喜欢(喜欢学生的优点),喜爱(包容学生的缺点),真爱(超越学生的优缺点并给予教育引导),(四)用爱的理由拒绝学生,坚持原则不迁就,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但不是被捧出来的;坚持原则和遵循规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成人的坚持原则不迁就,带给学生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坚持原则不迁就,能使学生学会接受事实,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规范;能养成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先自觉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养成正是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五)用爱的责任惩罚学生,自作必须自受,有次学校排练节目,女儿走得匆忙忘了带伴奏磁带,妈妈看见了却没作声。她想:女儿常常忘东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就增加一分,那么以后还得提醒一百次、一千次;不如让她受点挫折,让事实来教育孩子。,女儿到了学校门口才想来忘带磁带了,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快点送来。当时妈妈完全有时间给女儿送去,但她没这样做,只对女儿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惩罚妈妈,你自己想办法吧。”女儿没办法,只好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一下,然后骑车顶着烈日回家取带子。,妈妈说:“我让她多跑一次,后来她却少跑了无数次,因为她记住了这个教训。”,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严格遵守规则就能训练出良好的习惯,也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命运。,两则小故事,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其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宠食鱼油的方法。,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看到了,也出来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时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你从这两则小故事中悟到了什么?,专业化的教师应练就敏锐的,职业悟性,敏锐的,职业悟性,即要求教师善于从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现象中,悟道,;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专业分析,。,*,如果有学生无故未到校上课,,应,立即与班主任、家长、同学或其他监护人联系;,*,如果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应,通过个别交谈、调查了解、与家长联系等途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如果发现学生身体有异常情况,,应,立即询问并设法弄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发现有可疑人员与学生接触,,应,警惕学生受人利诱或受骗上当并采取积极措施;,*,如果发现学生在做危险游戏,,应,及时劝阻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因学生的错误而生气并决定采取惩罚措施,时,,,请,慎之又慎;,*,在,发现学校的体育器材或其它设施设备有安全故障和隐患,时,,,请,及时报告学校。,专业化的教师应学会,辩证地运用,奖励与惩罚,理性认识:,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社会生活中充满了惩罚;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因此,学校不仅不应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现实中的困惑:,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心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中几乎放弃了使用批评的武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到教育的无助、感觉走不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专业分析:,要分清群体领域和个体领域,人的生活和工作大体可分为有人际交往的,群体领域,(如学校、教室、车站、影院等)和,个人领域,(如个人独处、兴趣爱好的选择、能力倾向和水平的表达等)两类。,在群体领域应坚持群体利益和遵循规则优先的原则;在个人领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优先的原则。,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这种处罚只能定位在群体领域中,不适用于个人领域(因为它并不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如果教育者将惩罚带入到这些个人领域,按照教育者,个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惩罚,那么他所实施的惩罚不仅丧失了正义性,而且可能极大地损害学生个性、才能、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群体领域,人们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将面临惩罚;而在个人领域,人们可以大胆地发挥其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不适用于惩罚的几种情况,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对,糟糕结果,而非过错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让孩子在一连串的行为中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过错行为(正是它们造成了糟糕结果),因而可能既修正了过错行为也修正了正确行为。,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过错行为,:如果经常对学生的非故意过错行为实施惩罚,那么就易使受罚者产生对立情绪和信任危机。,心理疾病,与道德问题:心理疾病(如偏执等)只适合治疗不宜惩罚。,非遵从行为,和违规行为:非遵从行为是向规范的合法性提出挑战,以改变规范为目的,出于无私而非个人利益。,教育惩罚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而,是如何制定规则,经常有一些教师(或家长)因自己情绪不佳或学生不合自己喜好而随意惩罚学生,使惩罚变得毫无规定;学生常常不服气甚至产生怨恨心理。,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学校和教室;过错行为是实施惩罚的第一依据;判断行为的对错只能是清晰而合理的规定。,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而在于如何制定规则,规则可以是学生自己制定或与教育者共同商定;如果这样,那么当学生有违规行为时就会丧失产生对抗情绪的心理基础。,正确认识奖励和惩罚的教育功能,奖励和惩罚的教育功能都是有限的:,人的行为来自于训练、尝试等各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