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油料作物害虫,大豆、花生、向日葵和油菜,取食大豆的昆虫和螨类多达240种,分属9目,49科。,北方春大豆产区(以东北三省为主,并包括华北北部及西部各省、自治区)主要害虫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根蛇潜蝇、黑绒金龟甲、大黑鳃金龟、蒙古灰象甲和草地螟,其中以大豆食心虫和大豆蚜为主。,黄淮流域夏大豆产区(以黄河淮河中、下游为主,并包括河北、山东等省中部)主要害虫有:,豆秆黑潜蝇、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豆天蛾、大豆食心虫、大豆蚜、二条叶甲、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油葫芦和豆荚螟等。其中以豆秆黑潜蝇、银纹夜蛾和豆天蛾为主。,油料作物害虫大豆、花生、向日葵和油菜,1,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俗称蛀荚蛾、蛀荚虫、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一)分布与为害,1.分布:,国外分布于亚洲的东北部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国内分布于华东、华北、西北、东北,以东北三省受害最重。,2.为害:,大豆食心虫为单食性害虫,主要食害大豆,也为害野生大豆及苦参。,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虫食粒因地区、年度、大豆品种差别很大,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时可达3040。,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2,油料作物害虫课件,3,油料作物害虫课件,4,(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5,(三)生活史和习性,1.生活史,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均可作为越冬场所。,各虫态发生期北部偏早,,成虫发生期东北三省相似,7月中旬到8月初化蛹,成虫7月末至8月初始见,8月中旬成虫盛期,雌虫多在有毛豆荚上产卵,幼虫孵化后蛀入荚中食害豆粒。9月上旬老熟幼虫脱荚入土越冬,越冬期长达10个月之久。,在华北地区,越冬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咬破茧壳,上升到土表重新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出土,产卵盛期在8月下旬,8月末至9月初为卵孵化高峰期。幼虫阶段约有1个月时间在豆荚中为害,约10个月在土壤中度过。,(三)生活史和习性1.生活史,6,2.生活习性,(1)活动规律:,成虫飞翔力不强。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荚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1516时开始活动,日落前2小时活动最强,20时后停止活动。出现“打团现象”即是成虫盛发期。,(2)趋光性:,成虫有趋光性,黑光灯下可大量诱到成虫。,(3)产卵习性:,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以35厘米的豆荚上产卵最多,2厘米以下的很少产卵;,幼嫩绿荚上产卵较多,老黄荚上较少;,有荚毛的品种着卵多,裸大豆(无荚毛)上着卵少;,一般毛少、毛弯的着卵少,毛多、毛直的着卵多;,一般豆荚上产卵1粒卵,少数产23粒,4粒以上的极少。,(4)幼虫为害:,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选择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入荚前先吐丝结成细长的丝网。,入荚的幼虫先蛀食豆荚组织,后蛀食豆粒,将豆粒食成沟状或吃去大半。幼虫期一般2030天,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5)越冬:,幼虫老熟后,在大豆收获前,在荚的边缘咬一孔由荚内脱出,幼虫脱荚后,便潜入土中结茧越冬。,2.生活习性,7,(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喜中温高湿,土壤含水量在1030间能正常化蛹和羽化,20最适。,9月间幼虫脱荚,7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由地下层向地表转移化蛹,为大豆食心虫发生量的两个关键时期。,2.作物品种,(1)非选择性:豆荚有荚毛,(2)抗生性:荚皮组织结构坚硬程度,(3)生态抗性:青荚期,培育极早熟或较晚熟品种,或调节播种期,3.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大豆重茬、邻茬发生重,实行远距离轮作,可降低虫食率,大豆与其它作物(如玉米)混间作一般比单作轻,4.天敌,赤眼蜂、胡蜂、小茧蜂、白僵菌等。,(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8,(五)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选用抗虫品种:选择毛少、荚皮组织木质化程度高的品种。,(2)合理轮作:采取远距离轮作,在距前一年大豆田1000m以外的地块种植,可显著降低当年的蛀荚率。,(3)收获后及时翻耕豆茬地:可降低害虫的越冬率,减轻下一年的发生与危害。,2.生物防治:,(1)释放赤眼蜂:卵高峰期,每公顷释放30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2)撒施白僵菌制剂:临近幼虫脱荚期,洒入田间或或垄台上,增加对幼虫的寄生率,减少幼虫化蛹率。,(五)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9,3.化学防治:,(1)在成虫发生盛期防治,敌敌畏薰蒸: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玉米穗轴或向日葵秆瓤截成约5厘米长段,浸足敌敌畏药液,按每隔4垄前进5米1个药棍的密度。,喷雾:用25%快杀灵乳油或其它菊酯类药剂,每亩2530毫升。,(2)在幼虫入荚前防治,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爬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当大豆荚上见卵时即可打药。菊酯类药剂。,(3)在大豆收获后防治,大豆一般进入9月份收获,此时还有部分食心虫未脱荚,如果不及时脱粒,食心虫在荚内还可继续为害,并陆续脱荚入土。,在大豆收获期进入场院前,用灭杀毙乳油1500倍液或其它杀虫剂浇湿大豆垛底土,湿土层深3厘米左右,然后用木磙压实,再将收回的大豆垛在上面,这样可将后期脱荚的食心虫杀死在垛底的药土层中。,3.化学防治:,10,二、豆荚螟,豆荚螟俗称红虫、豆蛀虫,(一)分布与为害,1.分布:,豆荚螟分布很广,国外在亚洲、美洲、澳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分布;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尤以华南、华中、华东等地受害最重,是我国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2.为害:,豆荚螟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中,幼虫主要为害大豆,其次为绿豆、豌豆、扁豆、豇豆、刺槐及豆科绿肥植物。,豆荚螟对大豆的危害与大豆食心虫对大豆的危害很相似,但豆荚螟幼虫的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而大豆食心虫的脱荚孔多在豆荚的侧面近合缝处。,二、豆荚螟 豆荚螟俗称红虫、豆蛀虫,11,油料作物害虫课件,12,(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13,(三)生活史和习性,1.生活史,发生代数因地而异,随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一年可发生28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也有少数地区以蛹越冬,也可在晒场周围表土下结茧越冬。,山东一年可发生34代,越冬幼虫于第二年4月开始化蛹,5月上旬第l代成虫陆续羽化出土。,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冬天种下的豆科绿肥作物、刺槐;,第二代幼虫危害春播大豆或绿豆等豆科作物;,第三代危害晚播春大豆;,第四代危害夏播大豆等。,在秋大豆成熟前,老熟幼虫在荚上咬孔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土下结茧越冬。,(三)生活史和习性1.生活史,14,2.生活习性,(1)活动规律: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2)产卵习性: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3)幼虫为害: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4)化蛹: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越冬幼虫有部分在秋天即脱荚入土,另有部分幼虫随大豆收获运至晒场,爬至晒场周围表土下结茧越冬,仍有少部分幼虫被带进仓库结茧越冬。,2.生活习性,15,(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2.地势和土壤类型,壤土地为害重,粘土地为害较轻;,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地势的高低与土壤水分有关,一般低地湿度高,不利其生存,发生少;高地则相反。,3.作物品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4.天敌,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16,(五)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大豆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2)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3)选种抗虫品种:选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豆荚毛少或无毛品种种植。,(4)豆科绿肥在结荚前翻耕沤肥,种子绿肥及时收割,尽早运出本田,减少本田越冬幼虫的量。,生物防治,(1)释放赤眼蜂:产卵盛期,(2)施用白僵菌粉剂:老熟幼虫入土前,药剂防治,(1)敌敌畏薰蒸:成虫盛发期,(2)喷雾: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盛期,(3)撒施粉剂:老熟幼虫脱荚期,毒杀幼虫,以粉剂为佳,主要有:2%杀螟松粉剂2%倍硫磷粉等每亩1.52千克。,(4)晒场处理:在大豆堆垛地及周围12米范围内,撒施上述药剂、低浓度粉剂或含药毒土,可使脱荚幼虫死亡90%以上。,(五)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7,豆天蛾,学名,:,Clanis bilineata,,鳞翅目,天蛾科。别名大豆天蛾。,分布:除西藏末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寄主,:豇豆、大豆等豆科作物。,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严重时将全株叶片吃光,不能结荚。,豆天蛾 学名:Clanis bilineata,鳞翅目,天蛾,18,油料作物害虫课件,19,油料作物害虫课件,20,油料作物害虫课件,21,生活史,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1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一代发生区,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越冬。,二代发生期,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为害最烈,9月中旬后老熟幼虫入土越冬。,生活史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1代,长江流域和华南,22,生活习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生活习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2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种抗虫品种: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抗涝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豆天蛾的为害。,及时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可以减轻为害。,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生物防治,用Bt(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液,每亩用菌液50千克。,药剂防治,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喷雾: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防治方法农业防治,24,油料作物害虫课件,25,以每平方米放养1015头豆天蛾幼虫,每亩可收获豆天蛾幼虫50公斤,按每公斤18元计,可收入900元,养虫后大豆的产量损失为6%左右,约每亩12公斤,损失约44.4元,养虫后,可增加855.6元的收入。,以每平方米放养1015头豆天蛾幼虫,26,花生害虫,据全国记载有78种:,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