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血液,(blood),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第三章 血 液,血液(blood)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1,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晶体物质: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胶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浆:,抗凝血离心后的上清夜。,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二)血量,:,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血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血量的稳态对维持正常血压和保证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十分重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血量超过,10,、,20,、,30,对机体的影响。,(二)血量: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4,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1.,血浆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二、血液的理化特性,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5,2.,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通过肺和肾的调节:,2.酸碱度(pH值),6,三、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定,2.营养功能,3.运输功能,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三、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定,7,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双凹圆盘形。,(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8,概念,:,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1.红,9,(三)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都减少,或其中之一明显减少,都可视为,贫血,。,血红蛋白在,亚硝酸盐、磺胺、CO,等以及各种氧化剂作用下,其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的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带氧能力,导致机体缺氧乃至死亡。,(三)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10,(,四,),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临床:,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四)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1,叶酸:,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参入,DNA,合成,临 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叶酸: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12,二、,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13,三、,血小板,(,platelets,),生理,三、血小板(platelets)生理,14,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主要是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的。,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15,1.,血管挛缩,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止血的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抗凝和纤溶活动,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之外。,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活动,1.血管挛缩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活动,16,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凝是血浆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结果。,二、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凝,17,1.,凝血因子,指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根据凝血因子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命名。,除,Ca,2+,(因子,)与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凝血辅助因子,血小板磷脂(,PF3,)、高分子激肽原(,HK,)、前激肽释放酶(,PK,)也参与血液凝固。,1.凝血因子,18,2.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水解酶(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每个酶解反应均有放大,犹如瀑布的效应。,凝血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2.第二阶段:,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3.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2.凝血过程,19,三、抗凝系统,1.,抗凝血酶,:,可封闭因子,、,、,、,、,的活性中心,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结合则失去凝血作用。,2.,肝素:,可增加抗凝血酶,与凝血酶亲和力。,3.,其他抗凝剂:,柠檬酸盐、草酸盐可与,Ca,2+,结合。,三、抗凝系统,20,四、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酶原激活阶段,血管激活物: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激活物:存在于组织中,血浆激活物:前激肽释放酶,a,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酶原,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四、纤维蛋白溶解,21,1.,加速凝血,(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五、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加速凝血 五、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22,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2.延缓凝血,23,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24,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25,由,A,、,B,、,O,三个基因控制,,A,、,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由A、B、O三个基因控制,A、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26,血型的鉴定,测定方法: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A、抗B和抗A-抗B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上一滴待测红细胞悬液,轻摇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血型的鉴定,27,Rh血型系统的发现,RBC,反复注射,分离血清,混合,凝集,不凝集,Rh,+,Rh,-,Rh血型系统的发现RBC反复注射分离血清混合凝集不凝集Rh+,28,Rh血型系统的生理学意义,输血,Rh,-,首次接受Rh,+,人的血液,血清中产生抗Rh因子的抗体,再次接受Rh,+,人的血液,发生输血反应,Rh血型系统的生理学意义,29,妊娠,Rh,-,母亲孕育Rh,+,胎儿,分娩时胎儿的红细胞经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第二次孕育Rh,+,胎儿,发生免疫学反应,可致新生儿溶血病,妊娠,30,输血原则,1.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正常情况下同型输血是首选的输血原则。,3.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异型血相输采取交叉配血主侧不凝集原则。,4.若交叉配血时,主侧有凝集者,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相输。,输血原则1.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31,化学第三章-血-液课件,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