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1,一、三省六部制,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沿革:,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善,后世沿用。,中央官制,3,、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一、三省六部制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沿革:隋,2,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审核政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州(郡)县地方,3,丞相,御史大夫,皇帝,太尉,郡,县,地方,中央,九卿,丞相御史大夫皇帝 太尉郡地方中央 九卿,4,4,、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5,、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4、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5、,5,(,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B,(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6,(,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B,(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7,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8,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9,3,、科举制度的沿革,隋文帝,:,武则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隋炀帝,:,唐太宗,:,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唐玄宗,:,3、科举制度的沿革隋文帝:武则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10,4,、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实质:,11,5,.评价,积极,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发展,(读书风尚),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所沿用,为日本、朝鲜等国所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有利于,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5.评价积极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士族门阀势力的,12,(,2012,年江苏历史,,21,),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5,分),(2012年江苏历史,21)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13,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14,(,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15,(,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C,(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16,(,2011,四川文综,3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唐太宗,(,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分),材料二 表,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3,分)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2,分)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2,分)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2,分),(2011四川文综3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17,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军事制度,1创立:西魏,特点:,胡汉分治、兵农分离,军民异籍,2沿袭与改革:隋文帝,改革内容:,兵农合一,军民同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特点:,影响:,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有利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军事制度1创立:西魏特点:胡汉分治,18,加重了农民的负担。,3,调整与健全:唐太宗,(,1,)内容,(,2,)影响,增加军府数量,,1/3,驻守关中,实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不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局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3调整与健全:唐太宗(1)内容(2)影响,19,4府兵制的崩溃,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下降,武则天,时衰落,,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1)原因,(2)过程,4府兵制的崩溃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兵士逃亡较多;,20,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影响,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形成军阀,是以后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5,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积极:,消极:,(1)背景:,(2)目的:,(3)内容:,均田制的破环,,府兵制的衰落,增强军事力量,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影响国家建立,21,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22,四、,租庸调制赋税制度,1,、概念:,2,、目的:,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后来又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3,.,沿革,:,发展,完善,4.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度;,使国家富强起来.,“庸”的出现说明对,人身的控制,已逐渐减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实行,租庸调制,,成为一种制度。,四、租庸调制赋税制度1、概念:2、目的:隋朝沿用,23,五、,两税法,赋税制度,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1.,背景,:,3.,主要内容,:,2.,时间,:,780,年,唐德宗,(杨炎),实行两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租,;,取消一切杂役,.,杂税,.,交税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五、两税法赋税制度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租庸调,24,4.作用:,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5.不足,:,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而且,越来越严重,;,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加上政府的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加重,了,.,4.作用: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5.不足:,25,(福建,08,)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 “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80,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摘自,旧唐书,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摘自,旧唐书,材料三,“,(,杨,),炎疾其蔽,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同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摘自,新唐书,(,1,)三则材料各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3,分),(,2,)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3,)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