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5,烟气控制的方式,防烟措施主要有两种:,(,1,)限制烟气的产生量,(,2,)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排烟措施主要有两种:,(,1,)自然排烟,利用建筑物自身的结构,(,2,)机械排烟,利用机械装置,注意:防排烟中涉及到机械防烟和排烟的都需要通过管道送风和排风。,烟气控制的具体方式有:,(,1,)隔断,/,阻挡;(,2,)自然排烟;(,3,)机械防烟(加压、空气气流、空气净化);(,4,)机械排烟。,2.5,烟气控制的方式,防排烟系统设计的重要性:,防排烟中涉及到机械防烟和排烟的都需要通过管道送风和排风。一个设计优良的机械排烟系统在火灾中能排出,80%,的热量,使火灾温度大大降低,对人员安全疏散和灭火起到重要作用。,因而防排烟系统的管路设计非常重要,设计适当才能在火灾发生时起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排烟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防排烟系统的管路设计主要涉及风道的设计计算、风道中流动阻力计算、正压风道均匀送风设计、风道压力分布规律等。,2.5.1,隔断或阻挡,定义:,隔断或阻挡防烟是指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设置某些耐火性能好的构件(如隔墙、隔板、楼板、梁、挡烟垂壁等)把烟气阻挡在某些限定区域,不让它流到可对人对物产生危害的地方。,使用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建筑物与起火区没有开口、缝隙和漏洞的区域。,挡烟垂壁,位置:,挡烟垂壁常常设置在烟气扩散流动路线上烟气控制区域的分界处,有时也在同一防烟分区内采用,以便和排烟设备配合进行更有效的排烟。,有效高度:,挡烟垂壁从顶棚向下的下垂高度,h,0,一般距顶棚面要在,50cm,以上,称为有效高度。,挡烟垂壁的作用机理,当室内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的烟气由于浮力作用而聚积在顶棚下面,随时间的推移,烟层越来越厚。当烟层厚度小于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h,0,时,烟气就被阻挡在垂壁和墙壁所包围的区域内而不能向外扩散,如图(,a,)所示。,有时,即使烟层厚度小于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h,0,,当烟气流动高于一定速度时,由于反浮力壁面射流的形成,烟层可能克服浮力作用而越过挡烟垂壁的下缘继续水平扩散。当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h,0,小于烟气层厚度,h,或小于烟气层厚度,h,与其下降高度,h,之和时,挡烟垂壁防烟失效,如图(,b,)所示。,挡烟垂壁的作用机理,烟气流动的动能与和所克服的浮力有如下关系:,式中,,V,y,烟气水平流动的速度,,m/s,;,y,烟气的密度,,kg/m3,;,k,空气的密度,,kg/m3,;,h,烟气层下降的高度,,m,。,烟气层的下降高度,h,与烟气的温度有很大关系,由上式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流速下,烟气温度越低,烟气下降的高度越大。当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小于烟气层厚度及其下降高度时,其防烟是无效的,故挡烟分隔体凸出顶棚的高度应尽可能大。,2.5.2,自然排烟,定义:,利用墙面、天花板、中庭或天井顶部的开口让烟由风管,或直接排出建筑物外。,启动方式:自然排烟的开口平常时可由挡板控制开或关,遇有火灾时则自动或人工手动开启,以利室内的烟排出。下图为自然排烟图示,。,2.5.2,自然排烟,图,2-23,是利用可开启的外窗进行排烟,如果外窗不能开启或无外窗,可以专设排烟口进行自然排烟。专设的排烟口也可以是外窗的一部分,但它在火灾时可以人工开启或自动开启。开启的方式也有多样,如可以绕一侧轴转动,或绕中轴转动等。,自然排烟的优点,1,、构造简单、经济,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及动力设施;,2,、运行维修费用低,排烟口可以兼做平时通风换气使用,避免设备的闲置;,3,、对于顶棚较高的房间(中庭),若在顶棚上开设排烟口,自然排烟的效果很好。,自然排烟的缺点,1,、排烟效果不稳定,由于自然排烟是利用热烟气的浮力作用、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热压作用和外部风力作用,而这些因素本身又是不稳定的,譬如火灾时烟气温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室外风向和风速随季节变化、高层建筑的热压作用随季节发生变化等,这就导致自然排烟的效果不稳定。特别是排烟口设置在建筑物的迎风面时,不仅排烟效果大大降低,还可能出现烟气倒灌现象,并使烟气扩散蔓延到未着火的区域,如下图所示。,自然排烟的缺点,2,、对建筑设计的制约,(,1,)排烟口位置制约。由于自然排烟是通过外墙或顶棚上的外窗或专用的排烟口将烟气直接排至室外,所以需要排烟的房间必须靠室外,且排烟口还需要一定的开窗面积。这样,即使有明确要求作分隔的房间,也必须设置外窗或排烟口,所以带来诸如隔声、防尘、防雨等问题。,(,2,)排烟距离制约。由于自然排烟是依靠浮力通过可开启的外窗、排烟竖井将烟气排出,这就要求烟气流动距离不能太长,即房间的进深不能太大,以免浮力降低,导致烟气滞留室内。,(,3,)最大排烟高度制约。建筑排烟使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其设置高度是个必需考虑的问题。随着烟气的上升,其浮力下降后,出现“层化现象”,这将不利于排烟。因此,我国规定可以采用自然排烟的中庭的最大高度是,12m,。但目前关于自然排烟的最大高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例如日本对自然排烟没有限定高度,关于自然排烟系统的设计使用也未限定高度。,自然排烟的缺点,3,、存在火势蔓延到上层的可能性,(,1,)由外窗或排烟口向外排烟时,当烟气排出时的温度很高,如果烟气中含有大量未燃尽的可燃物质,则烟气排至室外后会形成火焰。因为火焰四周补气条件不同,靠近外墙面的火焰内侧,空气得不到补充,造成负压区,致使火焰有扑向墙壁面的贴壁现象,.,(,2,)此外,起火建筑物从外墙口喷出的热烟气和火焰,能通过辐射把火灾传播给相当距离内的相邻建筑。因此在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间距,主要是为了避免热辐射对相邻建筑的威胁。,自然排烟的缺点,4,、补风的影响,自然排烟系统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确保充分的补风量。排烟口打开后,以可靠的方式迅速进风是必需的。排烟过程是烟气与空气的对流置换过程,从理论上讲,自然排烟系统的进、出空气量一样,该系统才是正常的系统。补风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直接通向外部的开口,例如敞开的门或窗户;从实用的角度看,进风口可设计成下述的任一种或几种组合的方式:,利用邻近的非着火区域的进风口向着火区域自然送风;,在着火区域的下部空间开设入风口,使其与上部的排烟口实现气流循环;,在建筑的相关部位设置若干可在火灾中自动开启的门,以保证外部新鲜空气的流入,。,自然排烟的缺点,4,、补风的影响,为了能达到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功能,需要在低水平位置有大量的新鲜空气进口。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补风口面积的具体规定。有实验结果表明,当上部热层温度高于环境温度,400,时,进风与排烟面积比为,1,:,1,,排烟流量可达到预定流量的,80,;面积比为,2,时可达到,90,。当上部热层温度相对较低时,例如高于环境温度,200,,如果进风与排烟面积比为,1,:,1,,可达到预定排烟流量的,70,,面积比为,2,:,1,时则可达到,90,。,另外,在实际火灾情况中,可以用于补风的开口在发生火灾时通常不能全部用于补风,往往被疏散人流或有门窗堵塞,所以在设定自然排烟的自然补风面积时应注意使用于补风的开口总面积不小于自然排烟口面积。,2.5.3,加压防烟,加压防烟是采用强制性送风的方法,使疏散路线和避难所空间维持一定的正压值,防止烟气进入的一种方式。即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对着火区以外的走廊、楼梯间等疏散通道或避难场所进行加压送风,使其保持一定的正压,以防止烟气侵入。此时着火区应处于负压,着火区开口部位必须保持如下图所示的压力分布,即开口部位不出现中性面,开口部位上缘内侧压力的最大值不能超过外侧加压疏散通道的压力。,加压防烟的机理,加压送风防烟主要有两种机理,一种是使用风机可在防烟分隔物的两侧造成压力差从而抑制烟气,另一种是直接利用空气流阻挡烟气。,加压送风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当建筑物某墙上的门关闭时,设门的左侧是疏散通道或避难区,通过风机可使该侧形成一定的正压,以阻止门右侧的热烟气通过各种建筑缝隙(诸如建筑结构缝隙、门缝等)侵入到正压侧,见图(,a,);若门开放着时,空气以一定风速从门洞流过以阻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或避难区,见图(,b,)。,加压防烟的机理,在挡烟物两边形成一定的压差称之为加压。加压的结果是使空气在门缝和建筑结构缝隙中正向流动,从而阻止热烟气通过这些缝隙逆向蔓延。,实际上,对有较大开口的挡烟物而言,在设计计算和验收试验过程中,空气流速都是很容易控制的物理量。而当挡烟物只有很小的缝隙时,在实际过程中要想确定缝隙中的空气流速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压差作为烟气控制的设计参数则相当方便。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对上述两个原则应作单独考虑。,加压防烟的方式,1,、加压,通过建筑结构缝隙、门缝以及其它流动路径的空气体积流率正比于这些路径两端压差的,n,次方。对于几何形状固定的流动路径,理论上,n,在,0.5,1.0,的范围内。对于除极窄的狭缝以外的所有流动路径,均可取,n=0.5,。根据伯努利方程,可以近似地计算出通过门缝等的空气泄漏量:,式中,,W,空气泄漏量,,m3/s,A,流动面积,,m2,,通常等于流动路径的截面积;,P,流动路径两端的压差,,Pa,;,流动空气的密度,,kg/m3,;,C,流动系数,它取决于流动路径的几何形状及流动的湍流度等,其值通常在,0.60.7,的范围内。,加压防烟的方式,1,、加压,若,C,取,0.65,,,取,1.2kg/m3,,则上述方程可表示为:,式中系数,K,f,=0.839,。也可利用下图(下页)来确定空气体积流率。例如关闭的门周围缝隙的面积为,0.01m2,,两边压差为,2.5Pa,时空气体积流量约为,0.013m3/s,。当压差增至,75Pa,时空气体积流量增至,0.073m3/s,。,加压防烟的方式,加压防烟的方式,1,、加压,在烟气控制系统的现场测试中,隔墙或关闭的门两边的压差常有,5Pa,范围内的波动,这通常被认为是风的影响。另外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以及其它原因也可能引起这种波动。压差的波动及其引起的烟气运动尚是目前有待研究的课题之一。从克服压差波动、烟囱效应、烟气浮力以及外部风影响的角度而言,烟气控制系统所能提供的压差应该足够大,然而在门等敞开的情况下,这是难以做到的。,加压防烟的方式,2,、空气气流,从理论上而言,合理利用空气气流能够有效地阻止烟气向任何空间蔓延。目前,采用气流来控制烟气运动的方法被普遍用于门口和走廊。托马斯(,Thomas,)提出了阻止烟气侵入走廊所需临界气流速度的经验公式:,式中,,V,k,阻止烟气扩散的临界气流速度,,m/s,;,E,走廊中的能量进入速率,,kW,,取其为火源热释放速率中的对流换热部分,Q,c,;,W,走廊的宽度,,m,;,上游空气密度(冷空气),,kg/m3,,;,C,p,下游气体的比热,,kJ/kgC,;,T,下游气体的绝对温度,,K,;,k,量级为,1,的常数;,g,重力加速度,,m/s2,。,加压防烟的方式,2,、空气气流,考虑到距火区较远处物性参数在流动截面上的分布近似均匀,若取,=1.3kg/m3,,,Cp=1.005kJ/kgC,,,T=300K,,,g=9.81m/s2,和,k=1,,则临界气流速度为:,系数,k,v,取,0.292,。此公式适用于火区在走廊以及烟气通过敞开的门、透气窗和其它开口进入走廊的情况。但是,它不适用于水喷淋作用下的火灾情况,因为这时上游空气和下游气体之间的温差很小。图,2-29,(下页)给出了上式的图解,.,图,2-29,走廊内临界气流速度与走廊宽度和能量进入速率的关系,加压防烟的方式,2,、空气气流,例如;当,1.22m,宽的走廊中烟气能量进入速率为,150kW,时,可得到临界气流速度约为,1.45m/s,。而在同样走廊宽度的情况下,若烟气能量进入速率增至,2.1MW,,则得到临界气流速度约为,3.50m/s,。一般要求的气流速度越高,烟气控制系统设计的难度就越大,造价也越高。许多工程设计者认为,如果要求流经门的气流速度保持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