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纲要)不同,课程标准,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高,3、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4、是对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行为描述,5、暗含“用教科书教”,6、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教学大纲,1、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2、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3、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4、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罗列知识要点)和教学工作的提示,5、暗含“教教科书”,6、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纲要)不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具有,人文性(,学生本位,),、综合性(学科群)和实践性等特点。,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2、“公民教育”的含义,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4、人文、人文性,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3,一、课程性质与特点(2),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学科整合体,)、,人文性和开放性等特点,。,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2、“公民教育”的含义,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4、人文、人文性,一、课程性质与特点(2)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4,二、课程目标,(一)三维目标及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区别联系。,2、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二、课程目标,5,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知识目标可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级,。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技能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模仿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独立操纵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迁移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级,。经历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应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6,3、总目标(1),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分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技能、能力目标,: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知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3、总目标(1),7,3、,总目标,(2),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目标,(2),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判断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3、总目标(2),8,(二)内容标准(1),1、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本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分6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内容目标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内容标准”是指令性的要求,它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例如专项目标“能够初步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下面的内容标准是:“,讨论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活动建议”是指导性的要求,是对实施“内容标准”所做的说明,主要提供“怎么学(教)”和“怎么做”两种建议。例如针对上述“内容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是:“,收集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等主题的事例,交流各自的看法,”。这里的“活动”,意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动手活动和动脑活动等。,(二)内容标准(1),9,2、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行为化是指对有关内容目标的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以操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收入和支出的含义”可行为化为“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行为条件),领会(行为动词)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的意义(表现程度)”;“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行为化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可见,行为目标陈述有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采用“使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行为动词,是用于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不能用诸如“培养、提高、掌握、灵活运用”等笼统、模糊的术语;,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2、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10,(二)内容标准(2),1、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3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专项目标不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每项目标之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两栏。,“内容目标”是指令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是对专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教学活动”是指导性建议(针对教师),是对有关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则,主要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种建议。,(二)内容标准(2),11,2、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这里表述”学什么“,没有采用编写纲目(罗列知识要点)的标题句式,而是与”做什么“一并呈现,采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过程、指向)、行为条件(限制、范围)和表现程度(内容)。如针对“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表述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2、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12,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综合课程的内容及其选择与组织,1、内容主要包括整合的或未分化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整合的或未分化的活动以及相应的活动内容、方式和规范;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或素材;在整体背景和视野中形成的态度与情感等。,2、内容选择的根本原则是,使课程内容充分表现出统整性,即将分割的或未分化的内容要素依据一定的线索统整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是封闭、半封闭的,也可以是全,开放,的。,3、内容组织方式包括以概念为中心的方式、,以主题为中心的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以方法为中心的方式等。,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13,(三)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1),1、设计思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建构,。,2、主要内容: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两个大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同时还设置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学习的具体要求。,根据以上课程标准,上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第一册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第二册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第三册 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第四册 中国近代社会与历史,第五册 世界历史与文化,第六册 人类的机遇与挑战,(三)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1),14,(三)历史与社会主要内容(2),1、设计思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2、内容体系: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呈“工字形”框架。其中,七年级讲述“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具体的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为主题轴;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以反映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为主题轴;九年级讲述“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为主题轴。,根据上述思路,人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它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它将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历史与社会主要内容(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