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第三章 怎 样 备 课,第1页/共35页,第三章 怎 样 备 课第1页/共35页,1,1,、备课的含义,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体现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的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第2页/共35页,1、备课的含义 第2页/共35页,2,及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若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第3页/共35页,及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3,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第4页/共35页,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4,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发展。,(,4,)备课是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类的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到底有哪些共通的地方?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到底有哪些差异性?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第5页/共35页,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5,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5,)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教师更应如此。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一方面,这是一种假象,“,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八九年一大改”。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而主要不是在职前(大学读书期间)形成的。,第6页/共35页,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6,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于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得心应手,实质上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第7页/共35页,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7,2,、备课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达到三项目标:,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中有法,3,、,备课的原则与要求:,1,)强调系统性:局部与整体的统一,2,)明确目的性: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品格)的统一,3,)加强针对性:教法与学法的统一,4,)突出计划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4,、备课的程序:,“,由大到小,”,范围:,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由粗到细,”,深度:,学期通读、单元细读、课时研读,5,、怎样备课:,第8页/共35页,2、备课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第8页/共3,8,形,式,内,容,怎,样,备,课,目标要求,学情分析,教学进度,分配课时,活动安排,教学准备,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课时划分,习题配备,教学方法,技能培养,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二,),单,元,计,划,(,一,),学,期,计,划,(,三,),课,时,计,划,课型,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9页/共35页,形内 目标要求学情分析教学进度分配课时活动安排教学准备目标要,9,教案的编写格式:,1,、叙述式:,大同小异,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课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情分析):,第10页/共35页,教案的编写格式: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课型:教,10,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课后反思:,附:板面设计,引入新知内容思路分析过渡语例题,分析步骤过渡语,练习小结,(注:提问穿插其中),第11页/共35页,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课后反思:附:板面设计 引入新知内,11,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课后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不写教案可当不了老师啊!,第12页/共35页,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好老师,如果,12,教案的编写分详案和简案,对老教师一般是简案,只写,各条目和简要教学过程,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则要用详案,,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写出来:,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如,何分析过渡语如何提问,如何练习如何小结等,(,建议你把教案写成讲稿!),下面看一个详案案例:,(,你以后的教案就写成这种样子!),第13页/共35页,教案的编写分详案和简案,对老教师一般是简案,只写第1,13,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能熟练地用线心距,法、图像法解决一些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凸显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重点:,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获得解题的最佳途径,如何揭示解题规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虽然教材上没有,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能熟练地用线心距法、图像法解决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是,很必要的,且为以后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型:,习题课,教学方法:,谈话法结合引导发现法,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的基,础上为再提高而设,所以,通过适当引导,大部分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这几种方法的,学生原来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多次见到,本节课并不,需要太多的启发就能引出,关键是要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种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这种思想,只有完成通过练习和课外作业,才能有效地达到。,第14页/共35页,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4页/共35页,14,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1,)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若给出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你怎样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