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传歧黄之道 扬中医之术 融百家所长 汇各派精髓,传歧黄之道 扬中医之术 融百家所长 汇各派,1,刃针微创技术简介,田纪钧,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2,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3,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4,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5,刃针微创技术的自定义,源于古九针,以中医学理论为构架、汲取现代诊疗理念,使用创制的专利工具刃针,强调减压、产生经络信息调节和产生热效应三种主要作用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软组织微创治疗术。简称刃针疗法。,尚天裕教授,为一书的题词,寻根问道传统 触类旁通中西,题赠 尚天裕,2001年4月14日,刃针微创技术的自定义源于古九针,以中医学理论为构架、汲取现代,6,国家认证,2011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基层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并在全国推广。,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10个门类93项中医技术(见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刃针微创技术被认证为“中医微创技术”中的八项之一。,2000年,入选第二批杏林寻宝评选,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华医药”栏目播出。,国家认证2011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基层适宜的中,7,中医微创技术,中医微创技术是根据中医皮部、经筋、经络、五行及脏腑相关理论,采用特殊针具,对病变部位进行刺、切、割、剥、铲等治疗。常用针具有:针刀、带刃针、铍针、水针刀、刃针、钩针、长圆针和拨针等。其治疗要求是以最小的解剖和生理干预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以最低的生物和社会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保障。,中医微创技术中医微创技术是根据中医皮部、经筋、经络、五行及脏,8,相关中医理论(1),经络:人体内经脉(直行的干线)和络脉(主干分出的支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脉: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个部分的主要干线。包括正经“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代、阴阳维、阴阳跷“奇经八脉”。,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体表肌肉系统的总称,将肌肉按经脉循行分类。,相关中医理论(1)经络:人体内经脉(直行的干线)和络脉(主干,9,相关中医理论(2),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皮肤和经脉之间主要由络脉联系,皮部的分区与经脉体表循行部位一致。,经别: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循行在身体较深部位的经脉干线。分出后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返回。除作为经脉循行的补充经路外,还有加强沟通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联系的作用。,相关中医理论(2)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10,相关中医理论(3),五行:我国古代哲学理论,是对物质属性与相互关系的概括。用于中医,“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指运动,以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脏腑:脏,指心、肝、脾、肺、肾;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相关中医理论(3)五行:我国古代哲学理论,是对物质属性与相互,11,中医微创技术刃针技术,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为指导,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03普及版),“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中医微创技术刃针技术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12,减压,皮部,减压:皮肤上显现的青或红色小静脉。,筋膜减压:筋膜神经出口(361个是穴位)。,筋膜间隙减压:浅深筋膜间隙(“分肉之间”),肌肉内减压:慢性无菌性炎症。,关节腔内减压:关节囊被挤压。,骨膜下减压:无菌性骨膜炎。,减压皮部减压:皮肤上显现的青或红色小静脉。,13,筋膜神经出口,筋膜神经出口,14,刃针微创技术的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适宜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新农合)。,强调九针中毫针以外针具的作用。,强调微创理念(对心理和生理干扰最小)。,中西结合,以中主导;简明扼要,易学难精;患者欢迎,医生接受;无痛微创,安全有效。,适宜在国际上推广使用。,刃针微创技术的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15,致 痛 病 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两种病机。,“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灵枢 周痹,“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灵枢 刺节真邪,横络,:经筋反复劳损,反复结筋而形成的粘连条索。如横行的丝络紧紧地卡压在与其交错的经脉之上,使之不能正常地运行气血,造成上(来者)郁积而下(往者)空虚的病理与症候。,致 痛 病 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两种病,16,诊 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 经水第十二),“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灵枢 周痹第二十七)”,“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而取之而下之。”,诊 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17,治 疗,“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善行水者,不可往冰;善穿地者,不可凿冻;善用针者,亦不可取四厥,-,”,“(九针)以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治 疗“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18,操作要领,明确诊断适应证,,切,循触找痛“结筋”;,常规消毒需无菌,,叩针、快进疼痛轻;,逐层落空慢深入,患者感觉讯问频;,不允感觉急应对,“两结合”时判断明;,视情,(切),刺、摆,(动)、(钩),拉法选,,“松解为度”勿多施;,顽疾先需中药熨,久病后调脾肾肝。,一快二慢胀出针,刃针微创涵盖全。,操作要领明确诊断适应证,切循触找痛“结筋”;,19,各部位刃针治疗机理,肌肉附着点:解除病变软组织对局部神经、血管的压迫和/或粘连。,肌腹:解除肌纤维“紧带”,产生肌蛋白的快速组装、合成,使紧缩的肌肉复原。,筋膜间隙:解除间隙内高压对神经、血管等内容物的挤压。,关节囊:解除关节腔内高压对关节囊滑膜层和纤维层的挤压。,筋膜出口:局部病变脂肪纤维组织减压。,各部位刃针治疗机理肌肉附着点:解除病变软组织对局部神经、血管,20,安 全(“四不做”、“三应对”),“四不做”:患者的4个感觉不允许操作,突然锐痛(触到血管外壁);突然强烈放射性痛、麻,电击或肢体不自主抬动(触到N外膜);突然胸闷、气短或呛咳(触到胸膜外组织);无微痛、酸、胀感(触到正常无N、A、V的软组织)。,“三应对”:遇到上述感觉,,立即停止不动,稍提起略改变方向,无上述感觉时再继续进行操作。,安 全(“四不做”、“三应对”)“四不做”:患者的4个感觉,21,有 效(“两结合”、“松解为度”),“两结合”:,即患者感觉酸、沉、胀、重、微痛、“抓筋感”、向四周轻微放散或沿N路线轻微放射性痛、麻;术者感觉针下比正常该组织硬、厚、难以穿过。表示达到病灶,可以进行操作。,“松解为度”:,针下觉不再难以穿过,表示病变软组织松解,立即停止操作。,有 效(“两结合”、“松解为度”)“两结合”:即患者感觉酸,22,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部位,前屈眩晕加重,:“两点一线”(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端部侧面、下项线单侧外2/3)。或天牖,天柱,风池、完骨、翳风。,后仰眩晕加重,:“两线一面”(全部下项线中1/3、肩胛缝、上下项线之间)。或风池、完骨,T16夹脊穴,玉枕、脑户。,旋转眩晕加重,:“椎旁三层”(项筋膜、斜方肌、关节囊)。或颈夹脊穴。,效穴:清冷渊、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听宫、上星、内关透外关、上星透百会、太冲透涌泉。,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部位前屈眩晕加重:“两点一线”(第一颈椎横,23,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阴平阳秘”、“扶正祛邪”、“不通则痛”。,“望、闻、问、切”、“切经络”、“以痛为腧”。,“九针以调之,熨而通之,转引而行之”。,“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以通止痛”,“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以知为数”、“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阴平阳秘”、“扶正祛邪”、“不通则痛”。,24,汲取现代医学精华,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运动学。,影像学,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脊椎病因治疗学,信息医疗学,筋膜学。,卡压和挤压说,慢性无菌性炎症说,残余张力性损伤说,动、静态平衡失调说,外周神经抑制性汇聚说,肌蛋白快速组装、合成说,软组织损伤激痛点、关联痛和系统障碍说,信息传递系统说等。,汲取现代医学精华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运动学。,25,中医治病的左膀右臂,药物和针刺,药物:,内服(汤、丸、散、膏、丹、酒),外用(熨、洗、蒸、贴、抹、喷),针刺:,毫针(古九针中的第七针),其它针(在古九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治病的左膀右臂药物和针刺,26,痹证,“痹者,闭也。不通之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受外邪,经络气血不通而出现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不适、活动不利。,因病因病机不同,又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以及内脏痹多种。,治法均以疏通经络气血为主。,痹证“痹者,闭也。不通之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27,“板块”的理念和应用,枕部、项部、肩胛部,田教授枕、颈、肩胛课件,28,“板块”的理念和应用,把人体划分成枕部、项部、肩胛部、背部、腰部、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八个“板块”。,临床意义:指附着的软组织损伤后会引发的疾患和症状,并以此作出初步诊断。,体表标志和定位:对肌肉和穴位进行标志和定位,作为治疗的基础。,诊断:确定“横络”(压痛和异常改变)。,治疗:对“横络”进行刃针“解结”。,“板块”的理念和应用把人体划分成枕部、项部、肩胛部、背部、腰,29,枕骨临床意义,眩晕(软组织损害性椎动脉供血不足)。,头、面功能性症状(耳鼻眼咽脑)。,枕性头痛。,精神状态低下(情绪、睡眠、精力等)。,“肩胛缝”疼痛。,颈后部疼痛及上颈段活动受限。,枕骨临床意义眩晕(软组织损害性椎动脉供血不足)。,30,枕骨体表标志,枕外隆突:沿后正中线,“百会”下方枕骨陷向前方处、后上方形成的骨突。,颞骨乳突:耳垂后的骨性凸起。,上项线: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后缘之间弧形向上的骨嵴。,下项线:上项线下方一横指左右,弧形近似的骨嵴。,枕骨体表标志枕外隆突:沿后正中线,“百会”下方枕骨陷向前,31,枕骨附着的软组织,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项韧带。,下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上、下项线之间:头半棘肌(深)枕后腱弓(浅)。,枕骨附着的软组织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最长肌、胸锁乳,32,枕骨体表定位,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枕小神经: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枕大神经筋膜出口:两个颞骨乳突尖连线与斜方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天柱”穴接近。,枕后腱弓轴线: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枕骨体表定位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33,上项线上的俞穴,枕外隆凸上缘与颞骨乳突间略向上弧线,后正中线脑户,旁开1 3寸玉枕,旁开2 25寸脑空,颞骨乳突中央瘈脉,上项线上的俞穴枕外隆凸上缘与颞骨乳突间略向上弧线,34,下项线上的俞穴,枕外隆凸下缘与翳风间略向上弧线,后正中线风府,旁开1 3寸后髪际稍下天柱,旁开2 25寸风池,颞骨乳突后、下方1 0寸完骨,颞骨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翳风,下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