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螺旋体病,第三节,回 归 热,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五、临床表现,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概述,七、,并发症与后遗症,八、,诊断和鉴别,诊断,九、治疗与预后,十、预防,概 述,一,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包柔螺旋体)引起,的急性虫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重症可出现黄疸和出血倾向,短期内热退呈无热间歇,数日后又反复出现发热,发热期与间歇期反复交替出现。,据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分为虱,传(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地方性)回归热,。,我国流行的主要是虱传回归热。,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 述,病原学,二,疏,螺旋体,(,Borrelia,recurrentis,,,包柔,螺旋体,),传染病学(第9版),二、病原学,回归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以虱为传播媒介的包柔螺旋体仅有一种,为回归热包柔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的包柔螺旋体有10余种。,亚洲及中国流行的为波斯包柔螺旋体及拉迪什夫包柔螺旋体等。,包柔螺旋体,有310个粗而不规则的,螺旋(图1)。,在暗视野中可见旋转、弯曲的螺旋,活动,(图,2,),。,传染病学(第9版),图1 回归热螺旋体镜下形态,图2 螺旋体300 x156,传染病学(第9版),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较红细胞染色略深。,需用含有血液、腹水或,组织(兔肾)碎片,的培养基,其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敏感的实验动物有大白鼠、小白鼠。,回归热包柔螺旋体具有内毒素样活性。,含有类属抗原和特异性抗原。,最大的特点是体表抗原极易变异。,低温环境下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疏,螺旋体,(,Borrelia,recurrentis,,包柔,螺旋体,),流 行 病 学,三,(一)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三、流行病学,患者是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以人-体虱-人的方式传播。蜱传回归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蜱叮咬人时将螺旋体带入人体而感染。鼠类等啮齿动物既是蜱传回归热主要传染源又是贮存宿主。牛、羊、马、驴等家畜及狗、狼、蝙蝠等亦可成为蜱传回归热传染源,。患者亦可,为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二)传播,途径,传染病学(第9版),1,.虱传,回归热:体虱,虱,吸患者血后,回归热包柔体穿过虱的肠壁,进入体腔,繁殖增生,经45d成熟,在虱体腔中,包柔体可,终生(约,30,d)存活,,但不能进入胃肠道和唾液腺,故虱叮咬及虱粪不是传播本病的途径。人被虱叮咬后因抓痒将虱体压碎,螺旋体自体腔内逸出,随皮肤创面进入人体,也可因污染手指接触眼结膜或鼻黏膜而感染。,2,.蜱传,回归热:蜱,蜱,的体腔、唾腺和粪便内均含有病原体,当蜱吸血时可直接将病原体从皮肤创口,注入人体,,其粪便和体腔,内(压碎后)的,病原体也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亦可经眼结膜、胎盘或输血感染。,(三)人群易感性,传染病学(第9版),人群普遍易感,无性别和年龄之差别。两种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后免疫力均不持久。虱传回归热病后免疫力约持续26个月,最长2年。蜱传回归热感染后第1周即可出现IgM型抗体,1个月后逐渐下降,继之出现IgG型抗体,持续约1年。,(,四,),流行,特征,传染病学(第9版),虱传回归热分布于世界各地,冬、春季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在贫困、灾荒、战争和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很少有本病报道。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的局部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多。,发病以春、,夏季(48月)为,多,国内主要见于新疆、山西等地。,发病机制与,病理,四,1.,回归热,的中毒症状与螺旋体血症有关。其发作及间歇之“回归”表现与机体免疫应答和螺旋体体表抗原变异有关。螺旋体侵入人体进入血流繁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机体对侵入的螺旋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溶解素、凝集素、制动素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和溶解螺旋体,当螺旋体从周围血流中消失,高热骤退,转入间歇期。但血流中病原体并未完全被杀灭,故此期仍具传染性。,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传染病学(第9版),2.,少数,未被杀灭的螺旋体通过螺旋体表面蛋白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其变异类似于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的机制进行,以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抗原性发生变异的螺旋体隐匿于肝、脾、骨髓、脑及肾等脏器中,经繁殖达一定数量再次入血流,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但较前次为轻。,3.,每次,“回归”发作,螺旋体的抗原蛋白发生一次新的变异,导致新的免疫应答,如此反复抗原蛋白变异和新的免疫应答,引起发热间歇表现的回归热。复发次数愈多,产生特异性免疫范围愈广,病原体抗原变异范围愈加有限直至其抗原变异不能超越特异免疫作用的范围时,终将螺旋体消灭,疾病不再复发,。,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传染病学(第9版),4.,螺旋体,产生的代谢产物能破坏红细胞和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激活补体、活化凝血因子等,导致溶血性黄疸、贫血、出血性皮疹及严重的腔道出血,甚或发生DIC。,5.,病变,主要见于脾、肝、肾、心、脑、骨髓等,以脾的变化最为显著。脾脏肿大,质软,有散在的梗死、坏死灶及小脓肿,镜检可见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肝细胞可见变性、坏死、充血和浊肿。心脏有时呈弥漫性心肌炎。肾混浊肿胀、充血。肺出血。脑充血水肿,有时出血。上述脏器中均可检出回归热螺旋体,。,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传染病学(第9版),临 床 表 现,五,(一)虱,传回归热,潜伏期为,78天(114天),,个别可长达3周,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二)脾,传回归热,潜伏期4,9天(215天),(一)虱,传回归热,传染病学(第9版),1.,前驱期,12天,可有畏寒、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及眩晕等前驱症状。,2,.,发热,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最初有畏寒、寒战,数小时后体温达38,左右。,12天内迅速高达40左右、多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剧烈头痛及全身肌肉骨骼疼痛为本病突出症状,尤以腓肠肌为著。,部分患者可有鼻出血。,高热期间还可出现谵妄、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传染病学(第9版),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呼吸次数增加、肺底闻及啰,音。,脉快可有奔马律及室性过早搏动,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也非罕见。,约半数以上的病例脾脏明显增大,约2/3的病例肝脏肿大伴压痛,重症病例可出现黄疸。,淋巴结可肿大。,皮肤有时出现一过性点状出血性皮疹。,少数病例可发生DIC。,高热一般持续67天。后体温下降,并伴有大量出汗,呈虚脱状态。,血中螺旋体也常于退热前消失。,传染病学(第9版),3,.,间歇期,高热一般持续67天后体温骤降,伴大量出汗,呈虚脱状态,随着体温下降,症状逐渐消失,肝、脾大及黄疸随之消退。仍感乏力、食欲及精神差。,4.复发期,经79天的无热间歇期后,体温再次上升,各种症状又重复出现。如此每次发作,发热期逐渐缩短而间歇期则愈见延长。一般在重复发作前血中即可查到螺旋体,但数量常较初发期为少。虱传回归热病例大多发作12次的为最多。,(二),蜱,传回归热,传染病学(第9版),临床,表现与虱传回归热基本相同,但较轻。发病前在蜱叮咬的局部有炎症改变,初为斑丘疹,刺口有出血或小水疱,伴痒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肝、脾增大较虱传回归热为少且缓慢。一般发作24次,多者可,达,10,余,次。,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六,传染病学(第9版),虱传回归热患者白细胞多增高,,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间歇期恢复正常或偏低。蜱传回归热白细胞多正常。发作次数多者贫血常较严重,血小板可减少。,(一),血常规,(二),尿,和脑脊液,尿中常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少数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可稍增高,蛋白质和淋巴细胞中等度增多。,传染病学(第9版),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严重者血清胆红素上升,可达170,mol,/,L,以上。,(三),血,生化试验,1.,暗视野检查,在发热期采血暗视野检查可查到螺旋体。在滚动的红细胞附近很易发现活动的螺旋体。尿和脑脊液亦可查到螺旋体。,2,.涂片染色检查,血液、骨髓或脑脊液同时涂厚片或薄片,吉姆萨或瑞特染色可查到红色或紫色螺旋体。,3.动物接种,取血12ml接种小鼠腹腔,逐日尾静脉采血,13天内即可检出螺旋体。,(,四,),病原学,检查,并发症与后遗症,七,传染病学(第9版),七、并发症与后遗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可有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关节炎,偶见脑炎、脑膜炎及脾破裂出血,等,诊 断,和 鉴,别 诊,断,八,传染病学(第9版),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有否体虱或野外作业和蜱叮咬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应考虑本病诊断。凡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有体虱或蜱叮咬,又有不规则间歇发热者,均应考虑有本病之可能。确诊有赖于查获病原螺旋体。国内已多年消灭本病,应警惕首发病例被忽略。,(一)诊断,(二)鉴别,诊断,回归热应与布鲁菌病、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伤寒、登革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疾病反复“回归”发作,是本病鉴别诊断的要点,最终鉴别诊断依赖于病原学检查。,治疗与预后,九,传染病学(第9版),(一)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补充足量液体和所需电解质。毒血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2.,病原,治疗,四环素(tetracycline)为,首选药物,成人2g/d,分4次服,热退后减量为1.,5g,/d,疗程,710d,。可用多西环素,第1日0.2g,以后每日0.1g,连用7天。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首次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赫氏反应,需及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传染病学(第9版),预后取决于,治疗早晚、年龄及有无并发症。,病死率约26,蜱传回归热病死率略低。,儿童患者预后良好。,本病痊愈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一年以后可再次感染。,(二),预,后,预 防,十,传染病学(第9版),十、预防,本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消灭体虱、改善个人卫生条件,流行区野外作业时须穿防护衣。,(一),管理传染源,患者,必须住院隔离及彻底灭虱。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天。接触者灭虱后医学观察14天。,(二),切断传播途径,灭,虱、蜱及鼠等是预防回归热的关键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主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被虱、蜱叮咬。在野外作业时必须穿防蜱衣,必要时可口服多西环素或四环素以防发病。对进入疫区而确被蜱叮咬者可口服多西环素0.1g预防发病。,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