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1,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本单元为我们选取了几篇篇幅不长、形式自由、内容富有,情趣的散文佳作。从体裁上看,这几篇文章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章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而富有情趣,值得反复研读品味。,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的鉴赏角度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2,目的是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我们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目的是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3,种树郭囊驼传课件,4,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提要钩玄,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探究作品的主旨,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推陈出新,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2.梳理鉴赏课题,分组合作探究,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3.通过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理解不同时期的作家因经历和时代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提要钩玄,筛选文中,5,赏析示例,赏析示例,6,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7,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树木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落到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栽种,“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到底是谈治树,还是谈理人?,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树木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8,种树郭囊驼传课件,9,帮助你知人论世,帮助你知人论世,10,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传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三戒,是其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不幸的感叹。有,河东先生集,。,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11,提醒你夯实基础,提醒你夯实基础,12,1.注字音,1.注字音,13,2.识通假,(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已:通,(2)早缫,而,绪而:通,“矣”,了,“尔”,你们,2.识通假(1)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已:通,14,3.解多义,3.解多义,15,种树郭囊驼传课件,16,4.辨活用,(1),名,我固当,名:,(2)且硕茂,早,实,以蕃,实:,(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使,茂盛,4.辨活用(1)名我固当名:(2)且硕茂,17,(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使,结实多,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18,5.分古今,5.分古今,19,种树郭囊驼传课件,20,种树郭囊驼传课件,21,点亮你的慧眼,点亮你的慧眼,22,1.甚善。名我固当。,译文:好得很。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点评:别人名之曰“驼”,指其形象,本有戏谑、贬抑之意,但他却欣然接,受,足见其人开朗的性格特征。骆驼的隐忍与耐劳在郭橐驼身上也得以,体现。,1.甚善。名我固当。译文:好得很。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23,2.其乡曰丰乐乡,莫能如也。,点评:郭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郭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郭橐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2.其乡曰丰乐乡莫能如也。点评:郭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24,激活你的思维,激活你的思维,25,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提示:“传其事以为官戒。”,如果将最后一段比作文章整个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则,从旁门下场了。,而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术”,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提示:“传其事以为官戒。”如果将最后,26,提升你的素质,提升你的素质,27,种树郭橐驼传对比可凸显事物的特点,突出事物的差别,强化说理的,力度,收到了不言自明的奇效。郭橐驼自道其种树之理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时,对比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郭氏特色的种树规律归纳为四,个“欲”字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概括树木的,本性,揭示种树奥妙,而其他种树者“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显然扭曲、摧折了树的本性,以致产生“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是从种植“当”和“不当”这一角度所进行的第一重对比。郭橐驼,还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这一视角予以第二重对比。从表面上看,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乃至“其置也若弃”,巧用两“比”,主旨显豁,种树郭橐驼传对比可凸显事物的特点,突出事物的差别,强化说,28,似乎对种下的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近乎漠不关心了;殊不知,这是,遵循树木生长的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的真道理,。而其他种树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实际上是阻遏、抑制树木自然、自由发展的愚蠢行为,其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一针见血,指出其荒谬。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须知,本文不只是对科学的种树经验的陈述,在对比出种树之理后,醉翁之意在于讥刺官场之弊,柳公通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句自,然过渡到下文,引申到吏治上。本来种树与治民并无干系,但由“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种树之理对应俗吏、庸吏扰民的种种情形,自然得出,这种吏治违反了民生之本的结论。这样看来,“树”与“人”,似乎对种下的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近乎漠不关心了;殊不知,29,本质迥异,“种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依照规律而动,却,是不二之理。两者类比,贴切自然,充分升华了主题,指斥了中唐繁政扰民,的现象,告诫统治者应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文章巧用对比,突出种树之理;巧用类比,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豪强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薄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缴纳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民不聊生。,本文通过对比、类比所揭示的主题很能针砭当时社会苛政、繁政、乱,政扰民的积弊,从中可看到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政治家急于用世,以消除弊政的拳拳之意。,本质迥异,“种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依照规律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