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计算,目的:,确定管径,经济合理,求定管段水头损失,确定给水系统所需压力。,2-1,给水所需压力,一、室内给水系统所需压力,(,见附图,1,),流出水头:各种配水龙头或用水设备为获得规定的出水量,(,额定流量,),而必须的最小压力,(H,4,),H=H,1,+H,2,+H,3,+H,4,H,建筑内给水系统所需总水压,,kPa,;,H,1,克服引入管起点至最不利配水点位置高度所需要的静水压,,kPa,;,H,2,计算管路的水头损失,,kPa,;,H,3,水表的水头损失,,kPa,;,H,4,最不利配水点所需流出水头,,kPa,。,建筑内给水系统所需压力估算:,层数,(n),1,2,3,4,5,需水压,(kPa,),100,120,160,200,240,2-2,给水所需水量,一、生活用水量标准,1,住宅生活用水量标准及时变化系数,(,见附表,1,),2,集体宿舍、旅馆和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标准,二、最大日用水量,Q,d,最高日生活用水量,,m,3,/d,;,m,设计单位数,人或床为数等;,q,d,单位用水定额,L/,人,d,、,L/,床,d,、,L/m,2,d,;,三、最大时用水量,Q,h,最大小时生活用水量,,m,3,/h,;,Q,d,最高日生活用水量,,m,3,/d,;,T,每日(或最大班)使用时间,,h,;,K,h,时变化系数,按表,2,2,,,2,3,采用。,2,3,给水,设计秒流量,1,按卫生器具同时作用系数求定设计秒流量,其中:,适用:工业企业生活间、公共浴池、食堂、影剧院、体育场。,2,按给水当量数求定设计秒流量,给水当量:以污水盆用的一般球形阀配水龙头在出流水头为,2.0m,时,全开流量为,0.2l/s,为一个给水当量。,式中:,2,4,给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步骤:,1.,确定给水方案。,2.,绘图平面图、轴侧图,。,3.,选择最不利管段,节点编号,从最不利点开始,对流量有变化的节点编号。,4.,选定设计秒流量公式,计算各管段的设计秒流量。,5.,按:求定管径。,流速:(,1,)干管、立管流速:,0.81.0m/s,;,(,2,)支管流速:,0.6,0.8m/s,。,(,3,)消火栓系统给水管道内水流速度不宜大,于,2.5m/s,。,(,4,)自动喷水系统给水管道内水流速度不宜,大于,5.0m/s,。,6,管网水头损失的计算,(1),沿程水头损失,h,l,i L,式中:,h,l,管段的沿程水头损失,,kPa,;,L,计算管段长度,,m,;,i,管道单位长度的水头损失,kPa/m,。,(2),局部和水头损失,给水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可按管网沿程水头损失的百分数估算:,消火栓系统给水管网为,10,;,生活给水管网为,25,30,;,生产、消防合用管网为,1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管网为,20,;,(,3,)水表水头损失计算,水表损失:,式中:,表,1,水表水头损失允许值,(kPa),7,求定给水系统所需压力,水泵直接给水:,水箱给水:校核水箱安装高度,水泵水箱联合给水:,计算水泵扬程、校核水箱安装高度。,表形,正常用水时,消防时,旋翼表,24.5,46.0,螺翼表,12.8,室内给水所需的压力,227.0 kPa,可以满足,13,层的供水要求。,附图,1 1,3,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用图,2,5,增压贮水设备,一、水泵,1,进水方式,1,)直接抽升,特点:可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减少,水泵经常运行费用;不需建水池,减少基建投资和庞大水池所占面积;减少水质受到污染变质的机会。,2,)间接抽升,特点:不能利用城市管网的水压,水泵的能量消耗显然要比直接抽升方式要大,需建贮水池,增加基建费用,且水池贮水其水质易受污染。,2,水泵的流量及扬程,1,),流量,无水箱,按系统设计秒流量确定。,有水箱,按最大时流量确定。,2,)扬程,直接抽升,间接抽升,3,一般要求,1,)水泵应在高效区运行;,2,)采用间接抽水时,水泵宜设计成自灌式,3,)自灌式水泵,单独的吸水管。,吸水管内的流速宜采用,1.0,1.2m/s,。,4,)当每台水泵单独从水池吸水有困难时,可采用单独从吸水总管上自灌吸水。吸水总管内的流速应小于,1.0m/s,。水泵吸水管与吸水总管的连接应采用管顶平接。,5,)每台水泵的出水管上,设压力表、止回阀和闸阀;自灌式水泵吸水管上设闸板阀;非自灌式水泵入口处应装设真空表。,6,)水泵直接从市政给水管网吸水时,吸水口处市政管网的压力不得低于,0.1MPa,。,7,)生活水泵的备用泵不应小于最大一台运行水 泵的供水能力。,5,水泵的布置,1,)建筑物内设置的水泵机组,不应与需要安静的房间相毗邻。,2,)水泵房应有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采暖,16,,无人值班,5,。,3,)水泵机组布置要求:(,见附图,2,),4,)水泵基础高出地面一般为,0.1,0.3m,。,5,)基础平面尺寸应较水泵机座每边宽出,10,15cm,。基础深度根据机座底脚螺栓直径的,20,30,倍采取,但不应小于,0.5m,。,6,)水泵应隔振,(,见附图,3,),减少水泵噪音的措施:,(,1,)用低噪音水泵。,(,2,),水泵基础下安装隔振装置。,(,3,),水泵的进出水管上应设置可曲挠接头,。,(,4,),管道支架宜采用弹性吊架、弹性托架。,(,5,),泵房的墙壁和天花板应采取隔音吸音处理。,二、贮水池,1.,设置条件:,只有一条引水管,建筑物不允许停水;,室外管网进水量小于建筑所需设计流量;,室外管网不允许直接抽水。,2.,贮水池有效容积,理论,:,且满足,式中:,经验:,不得大于,48h,的用水量。,3,设置要求,水池布置位置及配管均应满足水质防护要求;,生活贮水量超过,1000m,3,时,应分成两个格或分,设两个。,三、水箱,(,见附图,4,),作用:增压、稳压、减压、贮水,材质:不锈钢、钢筋砼、玻璃钢,防腐:钢板水箱内外均应防腐,防腐涂料无毒。,1.,水箱配管,1,)进水管 设闸门、浮球阀,2,个;进水管距箱顶,200mm,。,2,)出水管 可与进水管共用,设单向阀。,3,)溢流管 高于最高液位,50mm,,管径比进水管大,1,2,#,箱底以下可与进水管同径。,4,)泄水管,40,50mm,。,5,),信号管,溢流管口以下,10mm,,,DN20,。,6,),通气管,管径一般,50mm,。,2,水箱布置,水箱的位置应便于管道布置,尽量缩短管道的长度。,水箱间应有良好通风、采光、防蚊蝇措施,气温,5,C,。,水箱间净高,2.2m,,且应满足水箱布置要求。,水箱底距地面,400mm,。,水箱布置间距要求,:,形式,箱外壁至墙面距离,水箱之间距离,水箱之间距离,有阀侧,无阀侧,圆形,矩形,0.8,1.0,0.5,0.7,0.7,0.7,0.6,0.6,3.,水箱容积,有效容积,1,),单设水箱,:,2,),设水泵水箱联合:,水泵为自动启动时,水泵为手动启动时,没有上述资料时,水泵水塔联合供水时,调贮水量可按,下,表选定,居住区最高日用水量(,m,3,),100,101300,301500,501,1000,1001,2000,2001,4000,调贮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3020%,2015%,1512%,128%,86%,64%,水塔(高地水池)生活调贮水量,4,水箱的设置高度,Z,x,H,c,h,Z,x,高位水箱的最低液位与最不利配水 点之间的垂直压力差,,kPa,;,h,水箱出水口至最不利配水点的管道总水头损失,,kPa,。,四、气压给水装置,1,组成及工作原理,定义:气压给水设备是利用密闭贮罐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化,调节和压送水量,起到增压和水量调节的作用。,组成:气压水罐、水泵机组、管路系统、电控系统、(补气装置)。,原理:根据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即在定温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绝对压力和它所占的体积成反比的原理制造的。,工作过程:,(,见附图,5,),2,分类,1,),变压式和恒压式,变压式气压给水装置,(,见附图,5,),恒压式气压给水装置,(,见附图,6,),2,),补气式和隔膜式两类。,补气方式:利用空压机补气、定期泄空补气、在水泵出水管上安装水射器或补气罐补气等方式。,3),隔膜式气压给水装置,(,见附图,7,),隔膜主要有帽形、囊形两类。,3,计算,1,)贮罐总容积,整理得:,令:,取值范围,见表,2,规范推荐:相应的,若想提高调节容积,取 小值,如,2,)水泵的选择,Q,b,=1.2Q,h,P,1,气压罐最低工作压力,,MPa,按系统最不利点所需水压确定。,附图,1,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所需压力,附图,2,水泵机组布置,附图,3,水泵隔振,附图,4,水箱配管、附件示意图,附图,5,气压给水设备,附图,6,定压式气压给水设备,附图,7,隔膜式气压给水装置,附表,1,住宅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附表,2,0.5,0.65,0.75,0.85,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