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国三大自然区,学习目标,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界线,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1,我国主要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特点是什么?,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如何划分的?,4,内外流区域的大致分界线在哪里?,5,我国的年平均温度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6,我国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你还记得吗?,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东南丘陵,内 蒙 古 高 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天 山,塔里木盆地,青 藏 高 原,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长江中下游平原,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80,E,9O,E,100,E,110 E,120 E,130 E,40 N,30 N,20 N,50 N,阿尔泰山,中国地形,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唐古拉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大(大兴安岭)饮(阴山)喝(贺兰山)八(巴颜喀拉山)缸(冈底斯山),大 兴 安 岭,阴山,贺兰山,祁 连 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雪松、黑土,东北,骆驼刺、沙漠,西北,椰林、红土,南方,植被、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决定这种地理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有哪些?,气候、地貌,总结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依据:地貌、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两大要素,2.,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00mm,等雨量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3000,米等高线,?,画图,:,在空白图上画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思考: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哪些地理界线相吻合?,分界线,:,分界线,:,西,干,北,半,旱,旱,干,区,东,部,风,季,区,三大自然区,青 藏 高 原,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400,等降水量线,长城,3000,m,等高线,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一般从哪些方面考虑?,位置范围;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类型;植被、土壤、水文特征等方面。,阅读教材:,1,、三大自然区的面积、人口。,根据上述比较,请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述我国三大自然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并说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东部季风区:暖湿,近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内陆青藏高寒区:高寒,高,2,、归纳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面积比,%,人口比,%,项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气候,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沿海三大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属地,势第二、三阶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界,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属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海拔很高,属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高寒气候,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项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植被土壤,水文特征,人类活动,多为森林,部分,为,草原,黑土地,.,黄土地,.,红壤,.,水稻土,.,紫色土,.,荒漠为主;部分草原,.,荒漠土,.,肥力低,.,盐分多,.,生物种类较少,多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发育差,土层浅,冻土广布,多为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从西向东流入海洋,多为内流河,,,径流以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多为季节性河,多冰川,.,湖泊,西北多,内流区,.,东南部多,外流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耕作业,.,坝子农业,.,人类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绿洲农业和山地牧业,为主,人类影响微弱,.,低温,.,水源,.,大风,等是影响因素,.,以,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人口密度很小,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