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模具专业课改汇报,模具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模具专业课改汇报,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精技,毕业生技能不够精不够专,学得多,学得杂,针对性不强,理论过多,技能不精,企业,学生,专业建设整体目标:精技毕业生技能不够精不够专学得多,学得杂企,2,如何精?,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1,专项技能训练,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一体化,各课程之间有机连接,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精?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1专项技能训练2专业基础课与专,3,课程体系重构,以职业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A,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B,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C,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D,课程体系重构以职业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A以工作任务,4,多方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模具设计,2,1,模具加工,本专业主要面对的岗位群:,职业拓展:3D打印,5,多方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模具设计 21模具加工本专业主,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3D打印技术,1、模具图纸的识读,2、手工绘制模具图,3、使用Autocad软件进行二维模具零件及装配图,绘制,4、,模具结构识读,5、,模具的装拆及测绘,6、,模具零件的尺寸标注及形位公差要求,编写技术要求,7、ug造型,8、ug工程图,9、ug装配,10、机械结构分析,11、通用零件选用,1、常用,工,量具的使用,2、模具结构识读,3、模具装拆,4、模具零件的尺寸标注及形位公差分析,5、模具或机械零部件的装配、修磨,6、运用手工工具加工模具零件,7、进行较复杂的工具、量具、刀具、模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8、操作车、铣、刨、磨床等通用机床;,1、3D产品设计,2、3D打印设备操作与维护,3、3D逆向造型,4、3D数据采集与点云处理,5、3D成形工艺,6、3D测量,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 3D打印技术1、模具图纸的,6,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加工,12,、,冲压模具结构设计,13,、,注塑模具结构设计,14,、,挤出模具结构设计,15、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16、,UG moldwizard模块进行塑料模具设计,17、,UG PDW模块进行级进模设计,9、对所组装的工具、量具、夹具、刀具、模具等工艺装备进行检查,10、零件检测,11、操作电火花成型机、电火花线切割;,12、使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自动编程软件进行程序编制;,13、手工编制成型电极电火花加工的加工程序;,14、手工编制简单形状工件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程序,15、对较复杂精密工件的型孔和型腔进行加工,16、对各种较复杂、精密工件的垂直壁面型孔和斜面、锥度等进行线切割加工,17、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操作,18、编制数控加工程序,19、UG软件进行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自动编程加工,20、根据说明书完成数控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 模具加工12、冲压模具结构,7,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行动领域,8,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行动领域,9,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行动领域,10,行动领域课程,行动领域课程,11,行动领域课程,行动领域课程,12,行动领域课程,行动领域课程,13,课程改革及建设,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1、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各课程之间几无明显联系,各自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消化和迁移,课程之间有重复,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2、从课程设置的形式上看,基本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程两大类,虽不断提升实习实训比例,但是实践比重一直偏低,3、理论和实践相剥离,学生理论学习目的不明确,实践运用有难度,教师把握理论够用的度难免有偏差,理论的针对性不强,造成学生认为学得多,有用的少的局面,课程改革及建设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14,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1、彻底打破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局面,以精技强能为基本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边学边做,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理解消化理论知识,2、把握理论够用实用原则:讲什么,讲多少须以实践需求为依据,3、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分析本专业所需的技能,选用一或两套典型模具,作为各个环节的统一载体,将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原来各自分散的课程形成有机整体,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15,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实训条件,:,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16,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改革进程安排:,1、已经完成载体的选取、各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2、10月中旬完成各课程的课程标准,3、11月底完成各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设计,4、力争在本学期结束完成各课程大部分的教学材料准备:教案(自编讲义)、教学用ppt、任务单、工作页等,课程改革及建设教学改革进程安排:,17,谢谢!,谢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