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黄生借书说,第1页,共32页。,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冲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导语,第2页,共32页。,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字词含义,会翻译全文。,2、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3、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4、学习课文构思严密,比照鲜明的写作特点。,第3页,共32页。,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一、他是谁?,第4页,共32页。,相关背景,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局部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丧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第5页,共32页。,黄生 指青年黄允修。“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表达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体裁是散文,它是作者在黄允修向其借书时而作,以此鼓励黄允许修.,解,题,第6页,共32页。,枚()斋(),俟()辄(),俸()吝(),惴惴()摩玩(),庋藏()素蟫(),zhi,s,zh,gu,m,mi,fng,ln,zhu,1.听录音,注意以下加点字的音,y,n,第7页,共32页。,(第1段)首段开门见山 点明写作缘由。(第2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第4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概括各段大意,领悟文旨(用原文概括),书非借不能读也,第8页,共32页。,“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论焉。,第9页,共32页。,课文可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13段: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二局部4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第10页,共32页。,第一段,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黄生,,姓黄的读书人,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授,借给。授以书,以书授之。,而,:而且,之,,代词 黄生,首段开门见山,,,点明写本文的缘由。,第11页,共32页。,“,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子,:你。,乎,:吗。,之,:的。,然,:可是。,汗,:使-出汗。,祖父,:祖辈父辈。,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第12页,共32页。,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假设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为然:是这样。物:东西。虑,担忧。已:停止。假设:如果。为:被。姑:姑且。异日:将来。,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会担忧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第13页,共32页。,1、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运用 开门见山的方法,2、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说明藏书者不读书的现象。,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祖父积,子孙弃者。用原文:?七略?、四库-无论焉,3、第二段运用了手法,说明了道理。,比照书非借不能读也。,第14页,共32页。,第三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好:,爱好。,富,:丰富。,与,:给。,归,:回来。,是,:这样,“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第15页,共32页。,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览:阅读。俸:薪俸。然后:这样以后。叹:感慨。岁月:时光。为:是。可:值得。,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第16页,共32页。,第三段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讨论如下问题:,.1、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是作者 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为下文作了铺垫。,2、第三段作者讲述幼时借书经历及做官后书多蒙尘的情形有何用意?,勉励黄生珍惜时机,专心读书。,第17页,共32页。,3、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正面是,反面是。,正面: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余切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第18页,共32页。,第四段,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假设不相类。然那么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那么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予:我。其:他。惟:只是。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类:类似,像。然那么:这样那么。固:本来。知:懂得。那么:那么。归:还。俱:一起。,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似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第19页,共32页。,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1、作者写作 目的是:,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2、作者把 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 对表达 思想感情有何作用?,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 感染,接受 观点,听从 教导,专心读书。,第20页,共32页。,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知幸与不幸 是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 是作者以此催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珍惜青春时光。,4、结尾一句话,在结构上和表达 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结构上照应 开头。在思想感情上 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5、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用原文,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第21页,共32页。,6、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乎。,7、作者向黄生提出了怎样的希望?用原文,知幸与不幸,那么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8、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做了比照?,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比照;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比照;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比照。,第22页,共32页。,1.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第二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比照,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鼓励他下苦功读书。,写作特点,第23页,共32页。,2.运用比照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比照。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比照。上述两个比照,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比照,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比照,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第24页,共32页。,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比照;,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比照;,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比照;,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比照;,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比照;,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比照;,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比照;,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比照。,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5,6,7三组比照。,第25页,共32页。,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理解书非借不能读也,是说书一定要借的才能读吗?,第26页,共32页。,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课后题四,第27页,共32页。,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无论,:,夫人:,古:不必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一个词:不管。,古:那个人。,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可惜:,古:值得珍惜。,今:惋惜。,今:一个词,古:这样 以后 或者这以后 两个词,然后,第28页,共32页。,4.一词多义,为一说,假设业为吾所有,非独书为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为,写、作,被,然,然而,这样,是,子,不闻藏书者乎,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子,你,儿子,第29页,共32页。,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与张氏之吝书,假设不相类,助词,的,代指黄生,之,表感慨语气,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非夫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