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第11页 / 共47页
第12页 / 共47页
第13页 / 共47页
第14页 / 共47页
第15页 / 共47页
第16页 / 共4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第18页 / 共47页
第19页 / 共47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强度与刚度设计,强度与刚度设计,1,定义,强度:材料或零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发生失效,的能力。,定义强度:材料或零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发生失效,2,定义,刚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定义刚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3,强度设计,常规,强度设计,现代,强度设计,强度设计常规现代,4,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理论:,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理论:,5,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设计步骤:,(1),由理论力学确定零构件所受外力;,(2),由材料力学(有时采用弹性力学或塑性力学)计算其,内力;,(3),由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确定其结构尺寸和形状;,(4),计算该零构件的工作应力或安全系数。,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设计步骤:,6,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设计四个螺栓的直径,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设计四个螺栓的直径,7,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1.受力分析,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1.受力分析,8,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2.计算内力:,由 Q=Q,P,+K,C,F 及下图得总拉力Q=3962N,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2.计算内力:,9,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3.确定尺寸:,根据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可的危险剖面的直径d9.054mm,因此,选用M12的螺栓。,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3.确定尺寸:,10,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4.校核,(1)联接结合面下端的挤压应力,pmax,=1.267MPa,p,联接结合面下端不致压溃。,(2)联接结合面上端的残余应力,pmin,=0.114MPa0,即联接结合面上端受压处不会产生缝隙,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4.校核,11,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特点:,1.假设制造机械零构件的材料性能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连续的实体;,2.承,受较为简单的载荷作用;,3.,应用弹性变形理论。,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特点:,12,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存在的问题:,1.,应力的多轴性和变形的弹塑性;,2.,疲劳破坏的普遍性;,3.,疲劳与蠕变的交互作用;,4.,强度中的寿命计算;,5.,疲劳强度可靠性;,6.,局部应力应变分析;,7.,断裂力学,一、常规机械强度设计存在的问题:,13,二、现代机械强度设计,理论:,1.,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及线弹性强度理论,2.,弹塑性强度理论,3.,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4.,疲劳强度理论,二、现代机械强度设计理论:,14,1.,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及线弹性强度理论,弹性力学基本方程,一点处的应力应变,主应力,主平面,设计计算,方程求解:解析法、,有限元法,坐标变换,强度准则,1.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及线弹性强度理论弹性力学基本方程一点处的,15,1.,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及线弹性强度理论,特点:,考虑了材料的线弹性变形,即应力应变是线性关系,运用,弹性力学、,形变能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等确定主应力和主平面,能较好的解决复杂应力的问题,。,1.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及线弹性强度理论特点:,16,2.,弹塑性强度理论,变形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弹性极限状态、弹塑性状态、塑形极限状态),各状态的极限载荷,2.弹塑性强度理论变形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各状态的极限载荷,17,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基本假设:除理想弹性这一点外,其余同弹性力学。即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均相同,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其非线性性质与具体材料有关,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18,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3)应力与应变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与加载历史有关不惟一性;,4)在变形体中存在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因而在求解问题时,需要找出弹性区和塑性区的分界线(屈服准则);,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19,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5)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区分是加载过程还是卸载过程。在加载过程中,使用塑性的应力应变关系方程;在卸载过程中,使用广义胡克定律。,2.弹塑性强度理论特点:,20,3.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确定结构及受力,应力强度因子K,判断是否处于裂纹的稳定扩展阶段,由最大应力求出临界裂纹尺寸,a,确定Paris公式中的各项系数,求裂纹扩展寿命,G准则,K准则,Paris公式用于研究裂纹扩展速率,作为设计选材时的参考,以及计算裂纹体的剩余寿命。,3.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确定结构及受力应力强度因子K判断是否处,21,3.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应力强度因子的特性:,1.应力强度因子是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强,度的度量;,2.应力强度因子是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具,有奇异性的度量,;,3.应力强度因子的临界值是材料本身的固,有属性。,3.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应力强度因子的特性:,22,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1.无限寿命设计:对疲劳强度要求高。钢轨、桥梁、车轴等的设计。,应力只要不超过,,则N可无限增大,有限寿命区,无限寿命区,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应力只要不超过有限寿命区无限寿命区,23,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2.安全寿命设计(有限寿命设计):要求零部件或结构在给定的使用周期内不能产生任何疲劳缺陷。常用于飞机、汽车、压力容器等的设计中。,有限寿命区,无限寿命区,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有限寿命区无限寿命区,24,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3.破损-安全设计:承认裂纹可以出现,但在被检测和维修之前,不会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避免因安全系数造成重量过大,例如在航空工业),4.损伤-容限设计:假设裂纹预先存在,用断裂力学方法分析其寿命。是3的进一步改进。,4.疲劳强度理论设计准则:,25,二、现代机械强度设计,设计步骤:,1.,根据常规设计方法,初步确定结构形状及尺寸;,2.,应用有限元法分析应力、应变分布;,3.,用声、光、电等检测手段,确定零构件缺陷尺寸和位置;,4.,对于无缺陷材料,计算服役寿命=裂纹形成寿命+裂纹扩展寿命;,5.,对于有缺陷材料,用断裂力学方法计算裂纹扩展寿命。,二、现代机械强度设计设计步骤:,26,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27,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轮式装载机的车架由前车架和后车架组成。前车架是装载机的基础承载构件,是车架的,主要承载体,;后车架为箱形结构,受力较小。因此,这里只计算前车架的强度及刚度。,前车架是由薄钢板焊接而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形状较为复杂,用常规的力学方法无法对其进行精确计算。为此,,这里,采用现代强度及刚度设计方法。该车架采用四板组焊的焊接工艺。车架为,左右对称,结构,有一纵向对称轴。其上作用有掘起力、铲入力。由结构的对称性,可,取结构的一半,进行强度及刚度的计算与分析。,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 轮式装载机的车,28,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前车架,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前车架,29,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1.受力分析,(1)扭转工况,:,车架上的载荷作用点离对称轴有偏,距,相当于加以极限扭矩,使车架产生扭转。,(2)弯曲工况,:,最大载荷作用在对称轴上,沿铅垂,方向产生偏载,使车架处于弯曲工况状态。,(3)弯扭联合工况,:,将弯曲工况和扭转工况组合在,一起即为弯扭工况。车架受载最为严重的工况,是弯曲工况和弯扭联合工况,与车架结构强度,及刚度直接有关的亦主要是这2种工况。在车,架的载荷计算工况中,车架所受的最大载荷是,最大牵引力,为158kN,最大掘起力为,210.9kN。,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1.受力分析,30,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2.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网格划分,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2.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网格划分,31,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3.约束条件,在上述3种载荷计算工况下,约束部位为车架内各铰孔及车架底部与前桥的联接部位,各铰孔内结点的方向、y方向、方向位移均被限制为零。底部联接部位沿纵向(方向)位移及横向(y方向)位移为零。,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3.约束条件,32,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4.强度计算,车架钢板材料,为,40,Cr,,屈服极限,s,340MPa,安全系数2,许用应力170MPa,计算图1所示各截面的应力大小,计算结果见表1。,高应力区,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4.强度计算高应力区,33,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5.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轮式装载机车架高应力区在、截面处,即铰孔处。由于外载荷作用在铰孔处,且易形成应力集中,所以铰孔处应力最高,强度偏低。最大应力发生在截面处,即外侧板上铰孔处,其值为136.2MPa,但仍低于材料的许用应力,可见,仍能满足强度条件,。车架其它截面的应力值较小,因而比较安全。,因此,做改进设计时可考虑将外侧板铰孔适当加强,加强措施包括,增加相应的板厚或在铰孔处设置加强筋,等。同时,其它部位应力较低,可以考虑采取适当措施(如减薄板的厚度),达到节省材料、减轻重量的目的。,案例分析装载机前车架5.分析,34,三、提高强度的措施,1.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三、提高强度的措施1.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35,三、提高强度的措施,2.载荷分流:对于承受较大载荷的零件,可通过将部分载荷分流到其他零件的方法降低关键零件的危险程度。,三、提高强度的措施2.载荷分流:对于承受较大载荷的零件,可通,36,三、提高强度的措施,3.载荷均布,三、提高强度的措施3.载荷均布,37,三、提高强度的措施,4.改善轴承支撑结构,三、提高强度的措施4.改善轴承支撑结构,38,三、提高强度的措施,5.充分发挥材料,特性,三、提高强度的措施5.充分发挥材料,39,三、提高强度的措施,6.合理强化,双层套装结构,产生预应力,施加工作,载荷,两两消除,降低最大应力,三、提高强度的措施6.合理强化双层套装结构,产生预应力施加工,40,刚度设计,静刚度,动刚度,刚度设计静刚度动刚度,41,静刚度,定义:一般用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多少来衡量。,静刚度定义:一般用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多少来衡量。,42,动刚度,定义:结构在特定的动态激扰下抵抗变形的,能力。一般用用结构的固有频率来衡,量。,动刚度定义:结构在特定的动态激扰下抵抗变形的,43,提高刚度的措施,1.采用桁架结构,提高刚度的措施1.采用桁架结构,44,提高刚度的措施,2.合理布置支承,提高刚度的措施2.合理布置支承,45,提高刚度的措施,3.合理布置隔板与肋板,提高刚度的措施3.合理布置隔板与肋板,46,谢谢,谢谢,47,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