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体温,董泽飞,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体温的正常值、产热方式及散热方式,2,理解体温的正常波动和散热的调解,3,了解体温的调节及体温调定点学说,第八章 体温,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T,22,心跳停止;,T,43,酶变性而死亡,;,T=27,低温麻醉。,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一),正常体温,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1.,直肠:正常为,36.9,37.9,。,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7,。,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0,37.4,。,直肠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体核温度)、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二)体温的生理变动,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所变动。,1.,昼夜节律变化,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1,6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昼夜节律是生物节律的表现之一。与人昼动夜息的生活规律,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2.,性别差异,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3.,年龄差异,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其他,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2.,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实际上,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常在战栗之前,首先出现战栗前肌紧张,当肌紧张上升到一临界水平时就转变为战栗。,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能进行代谢产热,但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70%,)。,(,二,),散热,1.,散热部位,:,主:皮肤,面积大,与外界接触,血流丰富,有汗腺,次:,肺、尿、粪,2.,散热方式,:,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易发生中暑。,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差,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对流散热,:,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御寒。,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气温,风速,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每,1.0,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4KJ,。,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发汗:,又称可感蒸发。,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生命。,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汗腺,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刺激,温热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意义,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3.,散热的调节,:,皮肤循环的调节:机体通过交感,N,调控着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发汗的调节:发汗是反射性调节。支配汗腺的神经纤维的不同,发汗分为:,三、体温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许多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而实现的。,(,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2.,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通过对,PO/AH,加温或冷却(局部脑温变动,0.1,)的研究发现:,加温,PO/AH PO/AH,的热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冷却,PO/AH PO/AH,的冷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二,),体温调节中枢,虽然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节体温的中枢结构。,但从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证明,只要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仍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说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述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加温或冷却的研究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外;进一步研究还证明:,PO/AH,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以及能直接对致热物质、,5-HT,、,NE,等物质发生反应,说明:,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三,),体温调节机制,籍于前述,体温自动调节的机制提出了,“,调定点,”,学说:即,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的温敏,N,元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调定点,”,所规定的温度值,决定着体温的高低。,干扰因素:,致热原使调定点,孕激素使调定点,复习思考题,1.,体温的生理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2.,人体有哪些散热途径?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些?各有何意义?,3.,试以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4.,根据散热原理,应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5.,恒温动物在剧烈运动和寒冷环境中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谢谢大家,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