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1,古今连词的异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从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连接词(词组)的连词和连接句子的连词两大类,这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从音节形式来看,古代汉语的连词单音节形式居多,这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古今连词的异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2,古代汉语连词的分类,教材,446,页列举的连词,从功能分,有三大类:,连接词、词组:与、及。,连接句子: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既连接词、词组,也连接句子:而、且、以。不過“以”連接句子的情況不太多見。,古代汉语连词的分类教材446页列举的连词,从功能分,有三大类,3,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一)“以”的基本语法作用是连接两个谓述词、谓述性词组或两个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来看,它所连接的两项可以分为并列、承接等关系。,(二)“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动作行为的情态、方式等)。,(三)“以”连接名词和“上、下、往、来”等词。,(一)“而”的基本语法作用是连接两个谓述词、谓述性词组或两个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来看,它所连接的两项可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二)“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方式、手段、时间、地点,。,(三)“而”连接名词和“上、下、往、来”等词。,(四)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从语言的逻辑关系来看,表示转折和条件关系。,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一)“以”的基本语法作用是连接两个,4,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以:(一),1.,表目的、结果。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2.,表示原因。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3.,表并列关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而,:(一),1.,表示,目的、,结果(条件,、,因果)等关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2.,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3.,表示承接关系。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4.,表示转折关系。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以:(一)而:(一),5,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以”:(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而,:(二),子路率尔而对曰:,方仲春而东迁。,以:,(三),从今以往,勿复相思。(,有所思,),而,:(三),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以”:(二)而:(二)以:(三)而,6,连词“以”和“而”的用法,而:,(四),1.,表示转折关系。,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表示假设关系。,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连词“以”和“而”的用法而:(四),7,(一)連詞“則”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有時“則”用在緊縮複句中,但這種緊縮複句也是條件複句的緊縮,一般可譯爲“就”或“便”。,(二)“則”連接兩件事情,第二件事情的出現,不是第一事情的施事者所能預期到的,或者是不能按照第一件事情的邏輯推論出來。含有“原來已經”的口氣,可譯爲“原來已經”、“卻、反而”等。,(三)“則”又用在意思相對待的并列分句里,以表示一種對比,一般不需要翻譯。,常用连词,则:用法,(一)連詞“則”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有時“則”用在緊縮複句,8,“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尽管“则”是古代汉语条件复句最常用的连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条件复句都必须用“则”。条件复句的分句之间可以不用“则”连接,教材列举了“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两个一般条件复句和“民无信不立”这个紧缩条件复句,都没有用“则”。,“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尽管“则”是古代汉语条件,9,“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第二,尽管条件复句有紧缩形式,但并不意味着紧缩句都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教材,451,页列举了两种紧缩句:,因果关系复句: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时间状语: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第二,尽管条件复句有紧缩,10,注意:这种对比是由“,则,,,则,”,式的并列分句传达出来的。不是由“则”字传达出来的,“则”字语法意义并没有改变,仍由“則”連接的前後兩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假設、條件、承接、轉折)。,第一句:整个句子是条件复句,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条件分句,“则”出现在条件复句的条件分句中。,“入”和“无法家拂士”、“出”和“无敌国外患”之间,从语法关系看,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看,是条件关系。,注釋:拂讀爲,b,,意思是輔佐。,“则”第三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注意:这种对比是由“则,则”式的并列分句传达,11,常用连词,则,第二句:“则”所在部分承接上文,对前面的部分加以说明、解释或判断。这里的“则”可以翻译为“原是”。,常用连词则第二句:“则”所在部分承接上文,对前面的部分加以,12,(,1,)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2,)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3,)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然則、然而、雖然,常用连词,则:分析判斷,(1)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13,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引的名词和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句子的焦点是谓词。,其常见格式为,:,(,1,)以名词(或词组),谓述词,(,2,),谓述词,以名词(或词组),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两部分大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方仲春,而,东迁。,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14,注意区分介词、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魏风,相鼠),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注意区分介词、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15,“以”的詞性,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詞性:,(,1,)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2,)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戰國策,趙策四),(,3,)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孟子,梁惠王上),“以”的詞性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詞性:,16,“以”的用法之一,(,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注意:这种用法的“以”与其后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时,可放于动词前,也可放于动词后。,“以”后的宾语进一步抽象,可以是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以”的用法之一(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以”的宾,17,“以”的用法之二,(,2,)引进原因。,“以”字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例见课本。,注意:,第三个例子“母”、“妻”不是真正的宾语,宾语应该是“母亲的食物,妻子的食物”。,第四个例子中的“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引进原因,“嚇我”理解为“朝我发怒”;也有的把“以”理解引进工具或凭借,“嚇我”理解为“吓唬我”。(见课本文选,395,页),“以”的用法之二(2)引进原因。,18,“以”的用法之三,(,3,)引进时间,相当于“于”、“在”。如:,初,田婴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以”的用法之三(3)引进时间,相当于“于”、“在”。如:,19,“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一,宾语前置,语用效果:强调宾语。,课本,455,页的例子。,前置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如果其賓語是代词“是”,“是”与“以”构成固定结构“是以”。,“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一 宾语前置,20,“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二,宾语省略,前提:承前省略。,课本,455,页的例子。,提问:,“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去,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拿”是什么词性?“以”是什么词性?,“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二宾语省略,21,“以”固定结构,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句见教材,456,页),何以,为,君子质而已,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以”固定结构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2,“於”“于”用法之一,1,课本的第一种用法可以分成两类。,(,1,)表示处所和时间,表示处所的例子见课本。,表示时间的例子课本,459,页已举。,注意: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之后。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於”“于”用法之一1课本的第一种用法可以分成两类。注意:,23,“於”引進時間補充用法:,引进动作施行或情况发生的时间:,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引进动作施行或情况延续的时间:,主之威盖震海内,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於”“于”用法之一,2,“於”引進時間補充用法:“於”“于”用法之一2,24,“於”“于”用法之二,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教材举例指出,可翻译为“向”、“对”、“对于”、“在,方面”。例子见课本。,注意:,*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后。,*这种用法的“于”,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用,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於”“于”用法之二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教材举例指出,可翻译,25,“於”“于”用法之三,引进比较的对象。,比較:,(,1,)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2,)陛下富于春秋。,注意:课本,459,页第三段: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的前面。,“於”“于”用法之三引进比较的对象。,26,“於”“于”用法之四,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第一册被动句的有关内容。,“於”“于”用法之四引进行为的主动者。,27,“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1,)介绍处所和时间:,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处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今,)(时间),“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28,(,2,)介绍動作涉及的对象:,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师,),(,3,)介绍比较对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4,)介绍主动者(不常见):,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2)介绍動作涉及的对象:“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29,“乎”与“於”用法的比較,(,1,)只用“於”,不用“乎”:,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对於”的意义不用“乎”。,(,2,)固定搭配:“恶乎”(意义是“於何”,上古很少用“於何”)不能说“恶於”。,“乎”与“於”用法的比較(1)只用“於”,不用“乎”:,30,与“於”相关的几个固定结构之一,“在於”,、“至於”,见教材,457,页。,注意:古代汉语的“於”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等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古代漢語里的“在”、“至”是動詞,動詞和介詞是很自然的。,現代漢語中,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