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货币银行学,10,第十章,2,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第1页/共24页,第十章,3,2,、货币政策的特征,涉及整个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等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不是单个银行或某一经济部门的金融政策活动。,调整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间接调控为主。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规章等措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特定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总是短期性的,不断变动的,最终目标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目标。,第2页/共24页,第十章,4,3,、货币政策的任务,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防止因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经济衰退。,提供稳定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是维持适度货币供应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延伸和发展。,抵消其他经济干扰因素。即逆经济风向而动。,第3页/共24页,第十章,5,二、货币政策目标,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1,)稳定物价。,(,2,)充分就业。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3,)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通常指除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第4页/共24页,第十章,6,2,、中间目标,(,1,)银行信贷规模。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2,)货币供应量。,(,3,)长期利率。,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第5页/共24页,第十章,7,3,、操作目标(,近期目标,),(,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2,)银行准备金。,(,3,)基础货币。,经常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整个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央行可通过调整贴现率或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同业拆借利率。,第6页/共24页,第十章,8,三、,货币政策,路径,1,、信用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2,、信用紧缩,抑制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迫使其减缩放款规模。,中国主要采取直接控制的紧缩手段;,如压缩信贷总量、实行对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的直接限制,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作用。,第7页/共24页,第十章,9,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1,、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应谨慎:,对货币供应有较大影响,副作用明显。,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提高法定准备率,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西方的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往往重点在,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上。,第8页/共24页,第十章,10,2,、再贴现,(,1,)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2,)规定贴现率。,中国商业票据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特点,短期性。央行贷款以短期为主,最长不超过,1,年。,官方性。,标准性或示范性。再贴现率是基础利率,有告示效应。,被动性。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第9页/共24页,第十章,11,再贴现的作用,(,1,)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再贴现率是贷款利率体系中最低的之一,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第10页/共24页,第十章,12,3,、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证券市场必须高度发达,并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等特征。同时,央行必须拥有相当的库存证券。,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证券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或者尚未形成,而无法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第11页/共24页,第十章,13,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1,)具有“主动性”。,2,)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避免法定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3,)具有“可逆性”,执行起来也比较灵活。,第12页/共24页,第十章,14,二、选择性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措施与办法:,停办;,提高首次付款金额;,缩短分期付款的期限;,限制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消费品的种类,并严格审查其付款能力等来抑制消费,促进市场平衡,第13页/共24页,第十章,15,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证券交易的各种融资活动进行控制。,2,、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与消费信贷控制相似),措施:,规定信用交易比例;,规定银行为经纪人的证券抵押贷款的比例。,第14页/共24页,第十章,16,三、其他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业务进行直接干预。,(,1,)信用配额;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合理分配和限制等措施。,(,2,)直接干预;中央银行以“银行的银行”的身份,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干预。,(,3,)流动性比率: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4,)利率最高限: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第15页/共24页,第十章,17,对利率的依赖,中国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利率。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后来又对利息收入征税。后来又有一次。是连续,8,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98%,降到目前的,2.25%,)。,中国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利率水平很难反映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利率结构也易于扭曲。,中国的贷款利率低,与实际的民间的贷款利率相差很大,能得到银行的贷款成为人们牟取私利、贪污腐败的重要因素。,第16页/共24页,第十章,18,2,、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威望,劝告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影响其放款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2,)窗口指导:“劝告”金融机构服从大局。,中国,是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行长联席会或业务部门之间的碰头会制度。,平时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在经济活动高峰期的第四季度则往往每旬举行一次。,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报告信贷业务进展,中央银行则说明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通报货币政策的意向,提出建议。,第17页/共24页,第十章,19,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主要环节,(,1,)从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经济主体。,(,3,)从非金融经济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每个人都拥有某种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并试图使其所有资产的边际收益都相等。,当货币持有量增加时,其现在收益就低于从前,因而也就低于其他资产的收益。因此,资产持有者就会用货币交换成其他资产。从而影响投资。,第18页/共24页,第十章,20,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补偿性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权衡性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并避免通货膨胀。,在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中,凯恩斯比较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流动性陷阱。增加供应的货币量会被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抵消,无法相应扩大社会有效需求。,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完成反经济周期的任务。,第19页/共24页,第十章,21,1.,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应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措施: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市场利率。,未充分就业时,扩大货币供应可以使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利用,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产出,而物价稳定。,当已经充分就业时,扩大货币供应不能刺激增长,只能使物价水平上升,名义所得增加,引发通货膨胀。,第20页/共24页,第十章,22,2.,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应收紧银根,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措施: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防止经济过度增长。,紧缩货币的作用:抑制过旺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保持币值稳定,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紧缩货币的后果: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如紧缩措施过猛,会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剧增,实际收入下降。,第21页/共24页,第十章,23,3.,中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要求货币供应量总流量保持稳定,但在实践中难以实行,缺乏可操作性。,目的:使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保持中立地位,不对经济增长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均衡。,如果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投资利润率)相等,则投资者不会告贷,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货币对经济过程是中性的。,哈耶克认为,在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已定,但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膨胀信用,则会诱发危机。,第22页/共24页,第十章,24,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但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因为厂商对经济前景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不愿意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2.,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希望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打折扣;,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的需求减少。,3.,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4.,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第23页/共24页,第十章,25,感谢您的观看!,第24页/共24页,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3392350380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90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