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九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第九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1,一、马其顿(Macedonia)的兴起,位于希腊北面。分为上、下马其顿。,马其顿人是一种混合人种,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属印欧语部落。,它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希腊的城邦,腓力二世(Phillip ,359336BC),一、马其顿(Macedonia)的兴起,2,腓力二世头像,腓力二世头像,3,方阵的演变,古希腊人的重装步兵(长枪、盾牌、剑、全身铠甲约30斤,不利于快速移动),方阵作战,双方面对面接触后靠力量挤压对方。,战后胜利方建的纪念碑,就在战败方转身逃跑的地方。(纪念碑tropaios,转身trope,比较英语单词trophy)。,方阵的缺点:1、不灵活,不利于崎岖地形;2、侧翼,特别是右侧是弱点所在(左手持盾);3、战斗持续时间太长,第一排士兵会筋疲力尽。,方阵的演变,4,马拉松战役(红色:雅典方阵;粉红:波斯人方阵),马拉松战役(红色:雅典方阵;粉红:波斯人方阵),5,方阵的变化(掷矛兵、弓箭兵、骑兵),方阵的变化(掷矛兵、弓箭兵、骑兵),6,底比斯名将Epaminondas 指挥的Leuctra战役(粉红:斯巴达人;红色:底比斯人),底比斯名将Epaminondas 指挥的Leuctra战役(,7,马其顿方阵(多兵种合作,重装骑兵是主力)喀罗尼亚(Chaeronea) 战役(粉红:希腊人;红色:腓力二世的军队),马其顿方阵(多兵种合作,重装骑兵是主力)喀罗尼亚(Chaer,8,马其顿方阵(Phalanx),马其顿方阵(Phalanx),9,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10,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11,二、雅典的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以及腓力对希腊的控制,德谟斯提尼像,二、雅典的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以及腓力对希腊的控制 德谟斯,12,伊索克拉底像,伊索克拉底像,13,腓力二世征服希腊,公元前355年“神圣战争” ;,马其顿借口卷入,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Chaeronea)战役。,公元前337年,腓力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希腊同盟”(“科林斯同盟”)。,腓力二世征服希腊,14,腓力二世统治初期的马其顿,腓力二世统治初期的马其顿,15,腓力二世统治中期的马其顿,腓力二世统治中期的马其顿,16,腓力二世死时的马其顿的统治范围,(斯巴达已衰落,没有参与科林斯同盟),腓力二世死时的马其顿的统治范围(斯巴达已衰落,没有参与科林斯,17,第二节 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第二节 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18,一、,亚历山大的东侵,腓力被刺。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 。,亚历山大镇压希腊城邦的反叛。,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步兵3万,骑兵5000千,跨过土耳其海峡东征。,公元前333年,伊苏斯战役。,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在两河流域的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再次与大流士三世决战。,追击大流士三世到中亚的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 。,公元前327年进入印度。公元前325到巴比伦。病死在巴比伦。,一、亚历山大的东侵腓力被刺。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 。,19,亚历山大的母亲头像,亚历山大的母亲头像,20,亚历山大,亚历山大,21,亚历山大,亚历山大,22,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23,The Battle of Issus,The Battle of Issus,24,亚历山大回巴比伦的凯旋式,亚历山大回巴比伦的凯旋式,25,亚历山大,亚历山大,26,亚历山大和支持者,亚历山大和支持者,27,二、帝国的建立和分裂,二、帝国的建立和分裂,28,帝国的分裂,托勒密统治下的埃及王国,叙利亚塞琉古王国,帕加马王国,马其顿本土安提柯王朝,帝国的分裂,29,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图,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图,30,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Age)从亚历山大之死直到托勒密埃及被罗马人征服是为止,前后大概约有3个世纪。,与东方文化进行深刻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叫做希腊化文化。,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31,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派别和文化成就,斯多葛派(Stoics),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0BC),犬儒学派(Cynicism),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荷马史诗的第一个校订本。,希腊图书总目,希腊语的圣经(七十子本),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一次总结和发展,对于西方文明有比较大的影响。,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派别和文化成就斯多葛派(Stoics),32,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复原图(Pharos),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复原图(Pharos),33,课堂讨论,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否矛盾?(58分钟),课堂讨论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否,34,